中国华电云南区域红河猴子山风电项目总经理龙云峰工作近21年来,不分昼夜、无论寒暑,与深山为伴,与密林为伍,始终坚守在华电一线。
2002年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后,怀揣梦想的他来到华电绿水河发电厂,从事检修工作。从华电绿水河发电厂的青涩检修员,到2011年参与了华电在云南的第一个风电项目与风结下不解之缘。在丽江火木梁项目的十年坚守,红河开远剑角峰风电场的并网发电,红河个旧猴子山如火如荼的风电建设,4000多天的兢兢业业,从青葱岁月到不惑之年,从职场精英到管理干将,人生的旅程是一次次成长和蜕变的过程。他将青春热血挥洒云岭大地,在山海之间创新奋进、奋勇争先,换来了一台台迎风矗立的风机和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十年坚守矢志不渝,甘于奉献奋勇争先
2011年龙云峰怀揣着“风电绿色清洁能源梦”来到华电在云南区域的第一个风电项目:丽江火木梁项目,2012年11月火木梁项目开工建设,当他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意外先来了。受多重因素影响,2013年3月项目停止建设,一停就是6年多,给这个血气方刚、正准备追风逐梦的“哈尼族王子”来了一记重拳。在挫折面前,龙云峰重整思路,面对地方政府每年的质疑,他费尽心思收集各项政策资料,积极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领导沟通、汇报,解释工程建设制约因素,最终取得了地方政府的认可,确保了公司在地方政府信誉度,保住了公司在宁蒗片区风、光项目资源。
他攻坚克难,积极解决问题。2019年国家出台对于已核准的风电项目建设要求,火木梁项目必须在2020年投产才能取得首次核准时期的电价,由于项目停工历时约6年,项目水保、环保、林地、接入系统等前期支持性批复文件均已过期,云南省自2016年开始就已停止风电项目建设审批,且国家对环保和水保、林地审批出台了更严格的政策、初步划定了生态红线,面对时间紧、审批程序繁杂、政府职能部门调整和水环保政策收紧等重重困难,龙云峰没有退缩,带领项目团队克服人员少,时间短、政策性强等因素,充分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加强与县、市、省相关职能部门和设计咨询单位的沟通和协调,通过短短5个月的时间,在2019年8月30日前终于取得了各项支持性文件。2019年11月火木梁项目复工开始建设,龙云峰率领项目部团队,在公司的领导下,科学组织,周密安排,于2019年11月22日完成首台风机基础浇筑。由于项目属于保电价项目,面对工期紧、抢装潮设备供货异常紧张、主吊难求、吊装队伍技术能力较差、雨季大件设备运输、疫情影响等诸多困难,龙云峰以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一直坚守现场,发扬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想方设法,积极解决问题。工程建设中面对主机设备不能按计划供货的情况,在上级公司的大力帮助下,多次到主机厂协调,安排专人督促,保证了设备供货满足吊装需求;针对大件运输通道存在危桥、叶片须长距离运输180公里和乡村道路改造须多处拆迁房屋的制约因素,果断决策采取了主机分体运输、塔筒采用转向车二次转运、叶片提前运输三次转运针对性措施。面对全国性的疫情,为使项目早日复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一时间赶回工地,协调组织参建各方科学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多次与地方发改局和疫情防控指挥部进行沟通协调,2020年2月19日取得了地方政府的复工批复,复工申请仅通过5天就取得批复,在当时全国基建项目中,率先实现了复工复产。
项目全部机组于2020年11月31日并网发电,12月14日完成240小时试运行考核,实现保电价目标。项目的投产为云南公司“十三五期间”实现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为集团公司“五三六”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建成了当时西南地区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
龙云峰在海拔3300米的玉龙高原,在离家1500多公里的牦牛坪升压站一守就是10年,他守住的是公司在地方政府的信誉度,是公司在宁蒗片区风、光项目宝贵资源。
雷厉风行抓落实,提速提效抢进度
2022年1月26日,喜讯传来,华新云南公司红河个旧猴子山200MW风电项目取得核准。但在项目前期征地、报批等问题逐渐浮现。由于风电项目的特殊性,在考虑节能减排、能源发展的同时,还需兼顾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主管部门对土地使用的管理非常严格,审批程序繁琐、办理耗时过长,成为了猴子山项目建设的痛点堵点。风电站建设涉及到征地问题,需要与土地所有者进行谈判和签订合同,由于土地使用权的不确定性和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诉求,谈判和协商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导致审批进程拖延。受多种因素影响,项目中心先后提交12个版本均未成功,猴子山风电场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2022年9月,龙云峰从开远剑角峰300MW风电项目调到个旧猴子山风电场项目。刚到猴子山项目,龙云峰就和环评单位前往项目现场,详细了解环境信息,并详细记录项目所面临困难,与工人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田间地头询问当地村民了解征地涉及的土地性质、面积、土地利用状况、村民人口数量、家庭状况等,了解当地村民的诉求,及时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用真心换真情,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眼发现问题,用真心解决困难,短短几个月时间,他走坏了三双劳保鞋,“铁脚板”不断刷新着项目的进度。龙云峰详细分析问题,仔细审查报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定具体的困难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积极寻求政府部门和华电云南区域的支持,与项目团队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支持。根据遇到的困难,重新评估项目的目标和可行性,适时调整项目的规划和策略。与土地所有者和相关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通过解释项目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争取他们的支持。终于第六版方案顺利通过报批,获得了地方政府认可,为公司后续在地方获取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在荒郊野外做项目建设,难免会困难重重。山上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他就背着干粮,和同事们带着绳子、砍刀开路,翻山越岭寻找机位,用汗水浇灌着未来的希望。项目全面开工后,经过不断调整施工方案,克服雨季高原山地大件运输困难、大风季节吊装窗口期短等诸多难题,不断刷新着工程建设的记录。
一丝不苟铸精品,细微之处见精神
龙云峰对项目全程监督,对每一张图纸,每一个方案,每一项建设,都亲力亲为,做到心中有数,管理到位。龙云峰根据项目的目标、范围、可交付成果、时间和预算等,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工作分解结构(WBS)、任务分配、时间表和资源安排等;确定项目团队的成员、角色和职责,并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根据项目计划和任务分配,组织团队成员进行工作,并监督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问题和风险,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对项目进行安全监督与检查,确保项目安全施工。
争分夺秒抢工期,一丝不苟创精品,视质量如生命,视责任如泰山,这是龙云峰始终如一的工作态度。龙云峰严格执行验收标准,认真履行管理责任,通过三方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各项设计要求得到满足;做好合规性检查,做到工程项目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包括建筑、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对工程项目的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等进行检查,确保其质量达到合同要求;严格核对合同文件、施工记录、竣工图纸等,确保其真实、完整、准确。在施工现场验收的各个部位,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保其符合验收标准,当发现一些质量问题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及时指出并要求整改,确保工程项目达到验收标准。经过三个月的努力,2022年12月31日,第一台风电机组终于成功并网发电。
创新奋进解难题,奋勇争先创佳绩
传统的混泥土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现场进行浇筑和养护,施工工序繁琐,工期长、建设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龙云峰和项目建设工人们经过一线不断探索,采用钢结构形式的箱变基础代替原有混泥土基础,不仅减少基础的施工时间,还能够提高基础的承载能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了施工的精度和效率。
舍小家为大家,寻找家庭和事业的平衡点
无论是技术上的挑战,还是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他总能迎刃而解,然而,工作和家庭的抉择,却变成了龙云峰最大的挑战,他只能分阶段地来平衡。白天,他站在山巅,俯瞰着城市的繁华,感受着风的呼啸。夜晚,他坐在工地的临时宿舍里,翻阅着施工图纸,思考着明天的工作计划。日复一日,身处繁忙的工地,与机器轰鸣声为伴,亲情对于他来说已然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自工作以来,一直跟着项目跑,很少能回家,他只能抽空给家里的亲人打电话,让家人放心,不要牵挂自己。龙云峰长期在项目一线,孩子们无法享受到父亲的关怀和教育,两个孩子从上学到现在家长会他一次都没有参加过,有一次学校要求家长会必须爸爸妈妈都来参加,龙云峰答应好自己孩子去参加,但是当天集电线路投运,突发故障,他只能坚守在现场。自己的父亲重病住院都没能探望一次,更别说亲自照顾。一次次的“食言”让这个哈尼族硬汉也愧疚的抬不起头。他只能通过电话的问候,让亲情在短暂的时光中绽放些许温暖的花朵。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放松身心的地方,也是龙云峰获得关爱和支持的源泉,而工作则是他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梦想的途径,他需要给予家庭和工作相等的重视和关注。在工作中,他不断提高效率、合理规划工作流程,从而腾出一点时间与家人相处。而在家庭中,龙云峰尽量避免将工作压力带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家庭和工作,并非偏重一方就舍弃一方。他答应了孩子,暑假一起去游乐场,在难得空闲的时间也增加了去看父亲的次数,在家庭和事业中,龙云峰不断地寻找着平衡点。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怀揣着一份热爱,肩负着一份责任,永怀着一份努力,在风驰电掣中一路前行,他是龙云峰,更是万千中国华电人的一个缩影。(苏春宁 杨万翠 赵鑫)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