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各级党组织不断强化使命担当,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示范引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奋力谱写新时代新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发挥示范引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我负责富民生态农场的日常管理,每个月5000元工资,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孩子,我感到很幸福。”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和苏图村村民艾山江•哈山感激地说。
在富民生态农场内,该村“访惠聚”工作队带领村民们忙着修剪葡萄枝条、采摘蘑菇、草莓地拔草……村民们都在为增收致富而努力。
图为张青华(右一)正在教村民修剪葡萄枝条。
2021年,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委办公室驻和什托洛盖镇和苏图村“访惠聚”工作队指导村党支部推行“党支部+农场+农户”模式,筹集资金450万元,改建设施大棚146座,其中牲畜养殖区98座棚圈,果树种植区48个大棚,建成和苏图村富民生态农场。目前,果蔬种植区全部种上了葡萄、小油菜、油麦菜等水果蔬菜。
在养殖区,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村民黄锡生一边忙着伺候自己的这些“宝贝”们,一边盘算着今年能挣多少钱。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马国东承包了养殖区8座棚圈,吸纳5户村民在养殖场务工,人均增收1万元。目前,养殖区年出栏牛1000头,羊6000只。
“富民生态农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更多村民加入科学种植、养殖行列,农场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5万元的收入,带动25户村民从事种养殖,户均增收1.5万元。”和苏图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张青华说。
提升基层治理化解群众邻里纠纷
“我喜欢去红石榴餐吧,那里的饭菜便宜又好吃,去那里还可以了解到好多事情,我家有什么事,需要工作队和村‘两委’解决,去那说了很快都能得到解决。”铁布肯乌散乡铁布肯乌散村村民叶尔江•哈斯别克说。
“红石榴餐吧说事点收集小到家长里短、邻里矛盾,大到土地纠纷、农业灌溉用水分配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信息,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发挥矛盾纠纷化解点作用,及时化解大量矛盾纠纷。我们用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发展,推动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驻铁布肯乌散乡铁布肯乌散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骆向阳介绍道。
图为红石榴餐吧说事点群众在拉家常。
而红石榴餐吧是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结合“产业提质增效+本地务工就业”的发展思路,联合创办的集体所有制实体经济。
据统计,红石榴餐吧、红石榴便民服务店以“党支部+党员+群众”的经营模式,为铁布肯乌散村提供就业创业岗位3个,人均收入每月2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入20000元以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强化担当使命延伸产业升级发展
“这批牛肉干订单有1.5吨,主要发往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客户要得急,我们要加把劲,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订单。”哈同山牛肉干加工坊负责人张秀华边检查设备,边与员工交流着。
加工坊里,员工们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煮肉、切片、炒制、包装……以前,查斯托洛盖村由于养殖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窄,村民收入不高。为破解难题,县民政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和市场调研,决定发展现代畜牧业。村里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繁殖率,加工牛肉制品提高附加值,打通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邀请畜牧技术人员培训、申请项目资金,购置加工设备、促进村民就业。
“加工坊就在家门口。”在工作队的帮助下,50岁的张敏经过培训,她成为包装车间的一名工人,“现在每月工资30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得出”还要“卖得好”。工作队帮助牛肉干加工坊注册了“哈同山”商标,在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出谋划策。通过线上线下签订供销协议,实现产品与市场有效衔接。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220万元。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牛喂饲料。
目前,全村肉牛存栏2200余头,加工销售牛肉干30吨,年销售额660万元;吸纳24名村民稳定就业,带动150余名村民从事牧草种植、屠宰加工等季节性就业;村集体年增收5万元。
“牛出栏后加工坊直接收购。去年,我养了50头西门塔尔牛,挣了30多万元。”村民马国栋通过养殖肉牛盖了新房买了车。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党建引领,助力村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改良牲畜品种;扩大哈同山牛肉干加工坊生产规模,丰富牛肉干口味;组建销售团队,拓宽销售渠道,持续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带动更多村民奔上致富‘快车道’。”驻查斯托洛盖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岩德克•恩和巴依尔说。(马晓杉、杨俊英)
(责任编辑: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