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走进非遗传承人 保护文化 “根”与“魂”

时间:2023-06-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多年来,云南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非遗大省”,云南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高度重视,滋养着非遗事业“向阳”发展,并让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走进非遗传承人,一同传递最古老又最鲜活的民族文化,触摸历史文脉,是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方式。

(赵丕鼎)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赵丕鼎,是“白族绕三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一专多能,对绕三灵民俗活动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有深入了解,熟练掌握绕三灵民俗活动的各种祭祀、礼仪、表演,并对此项民俗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长期以来用大本曲创作、演唱了《礼赞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白曲心•洱海情》等众多优秀作品。同时始终坚持“德艺树人、和美立家”的理念,身体力行地教育下一代,把子女培养成为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本曲就是我的全部。”赵丕鼎说。

(李石开)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李石开,是拉祜族芦笙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12岁起就跟着父辈及民间艺人学芦笙舞和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经过几十年来积累,已基本掌握了83个套路的内容与技巧。他致力于传播和传承此项非遗,平时会教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学习芦笙舞,曾多次带领村寨里的孩子走上央视、国家大剧院等舞台,让芦笙舞走进了大众视野里。截至2022年他已经收了9个小徒弟,连同成年人共有50多个弟子。“希望拉祜族的文化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就能开心地睡个好觉。”李石开说。

(李兴昌 图右)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李兴昌是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传统制茶技艺的研究,熟练掌握了普洱贡茶的制作工艺,并将现代制作工艺融入到传统制作工艺中,他精心研制的贡茶工艺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普洱茶爱好者青睐。作为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我希望每个来他这儿学习的人都能热爱这门技艺。”李兴昌说。

(丁兰英)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丁兰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丁兰英,幼年家境贫困,靠着母亲传授的彝绣手艺帮补家用。几经周折,2014年她成立了刺绣加工厂,2021年成立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按照“非遗文化+市场产品+就业致富”的思路,将曾经只能勉强糊口的手艺做成了事业,并带动了一批乡亲“指尖致富”。“我将继续深入挖掘古老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专心致力于彝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丁兰英说。

侯保兵: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侯保兵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花山节的代表性传承人。侯保兵掌握着芦笙、横箫、破口箫、响篾等苗族乐器制作工艺,他制作的乐器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远销国内外,是本地有名的乐器制作师。同时,他还是该地有名的丧葬祭祀主持人、苗族婚礼主持人、芦笙演奏师、山歌传承人、木叶演奏者等。侯保兵演唱的苗族山歌、苗族婚礼歌、丧葬祭祀歌,被收集整理在屏边苗族自治县《民歌集成》一书里。他跳的芦笙舞步被收集整理在屏边苗族自治县《舞蹈集成》里。

(曹明宽)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曹明宽是国家级非遗产项目遮帕麻和遮咪麻代表性传承人。《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创世史诗,流传于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该史诗对研究阿昌族的历史、信仰与习俗均有重要价值。阿昌族将主持祭祀活动的人称为“活袍”,“活袍”是《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播者,是阿昌族宗教、礼仪、道德的化身。曹明宽能完整唱诵《遮帕麻和遮咪麻》,精熟于本民族的各种祭祀程式、相关禁忌和习俗礼仪,能够使用阿昌语、汉语、傣语、景颇语等多种语言主持祭祀活动。

(段银开)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段银开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自小对扎染技艺耳濡目染,5、6岁就在妈妈和奶奶的指导下学会了一般的扎花技术,12岁时掌握扎染的基本技能,17岁起专门从事扎染成品加工工艺。段银开熟练掌握扎染制作工艺中的印花、扎花、染布、漂洗等全过程,并独创了染制各种花色的技巧,增加了扎染产品种类。“我想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做更多的尝试,把白族扎染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段银开说

(陈申华)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陈申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花灯戏代表性传承人。陈申华主攻“男旦”,尤其擅长小旦、花旦、刀马旦的表演,一唱48年。数十年坚持传统花灯的钻研学习,取众家之长,补自己之短。陈申华能独立主持地方传统花灯的一切仪式,得到了很多专业老师和同行的高度赞扬。多年来陈申华坚持传统技艺生活,收徒百余人,成为了当地花灯灯社的领头人。

“见微知着”,云南省有不胜枚举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孜孜不倦、夙兴夜寐地保护着非遗的“根”与“魂”,在传承中他们并没有将灿烂遗产束之高阁,而是在保护中持续发扬着云南非遗的魅力,想尽办法让云南傣族孔雀舞、泼水节、贝叶经制作技艺、彝族海菜腔、彝族打歌、云子、纳西族铜器……等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国网七彩云南综编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大理州委宣传部 楚雄州委宣传部 德宏州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