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布朗儿女诉说千年景迈的故事

时间:2023-06-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钱永康 谢博 段红蕖

澜沧江畔,景迈山上,世居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5个民族,其中布朗族却与茶结识千年之久,他们通过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使茶文化深深地融进了生产生活习惯中。

(茶魂树 段红蕖/摄)

布朗族与茶的情缘

布朗儿女认为,茶不仅仅是一种健康饮品,更是打开人与人之间语言障碍的金钥匙,种茶人、采茶人、品茶人往往通过同品一款茶同饮一杯茶聊生活畅人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景迈山布朗族民居屋顶上的“一芽两叶”装饰 段红蕖/摄)

正如布朗族歌曲里传唱着“我们的大树茶叫金树,长出的叶子叫金叶,我们的小树茶叫银树,长出的叶子叫银叶……”为了爱护茶,布朗族的先辈们通常带着一个钩子去采茶,当手伸不到的地方,他们会借助钩子采,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干预茶树的生长,原始而传统的生产生活,却传递出布朗族祖先护茶的理念。

景迈山上的古茶林呈现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之所以古茶林的草本植物比其他茶山的更丰富,取决于原始的管理模式,布朗族祖先懂得草的药用价值,并用“除草不除根”的方式把草本植物保留了下来。这种简单不复杂又便于传承执行的习俗习惯,已经融进了布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一千多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布朗族与防护林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布朗族的祖先懂得如何保护生态平衡,懂得人与自然怎样和谐共生。1000多年以前,布朗族祖先建好茶林后,在茶林外设置了一道不种茶不种粮食的自然防护林,也被称为防火隔离带,隔离带不仅成了野生动物生活的地方,形成削弱风速和风力从而避风的缓冲区,对保护古茶林和古村落取得了很好的作用。

(景迈山樱花林)

80年代到90年代时期,有部分布朗族看不到方向,他们对茶祖(布朗族祖先)“留下牛马和钱财,总有一天会被吃光用尽,留下茶树一定要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他们会吃不尽,用不完”的遗训持着怀疑的态度,认为他们仍然离不开脸朝黄土背朝天、种一大片收一土锅的困局,但他们依旧坚守着保护古茶林的初心。

神奇的寨心文化与丧葬文化

寨心被视为布朗族“聚百家之精髓,汇千年之传承”。通过寨心文化能够凝聚民心团结村民,能够劝导村民懂得规矩意识,能够约束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能够管理村民的言行举止,能够守护古茶林、古村落、古树名木,能够让布朗儿女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布朗儿女尊重遵照寨心文化,千年传承下来。

(翁基古寨寨心 段红蕖/摄)

一千多年以来,布朗族沿袭着火葬的习俗,火葬后分着老青幼和善恶丑,依次从山上到山脚,正如一个寨子有规划、有布局的埋葬。火葬文化正是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的,布朗族千年以来火葬文化,足以看出布朗族是一个先进文化代表的群体。

布朗族与马蜂的故事

布朗族一直沿袭着保护马蜂的习俗习惯,南康的父亲称得上末代布朗族头人,记得有一次南康翻阅他父亲书籍的时候,书中写着“我们要像马蜂包一样包在一起、不能分开”。马蜂对于布朗族而言是一种信仰,预示着一种紧密团结、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蜂王树远景 钱永康/摄)

蜂王树上的马蜂其实是岩蜂,因为景迈山树干大、生态好的缘由,所以数百年盘踞于此。“这种岩蜂只选择环境最好的地方居住,一旦环境受到污染以后,你再花多少钱它都不来,所以我们要懂得保护它、守护它。”南康说。

一片叶子成为一个民族的产业

种茶、爱茶、护茶是布朗族儿女平生最大的喜好。“一片叶子采采茶、炒炒茶、卖卖茶,就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景迈山现在住的那些房子比城市好啊!不靠挖矿,不靠偷鸡摸狗、坑蒙拐骗、违法乱纪之事,都是靠茶叶。”南康如是说。

(南康(左) 段红蕖/摄)

布朗族儿女靠着保护生态的红利,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一片叶子实现村富民强,通过一片叶子演变成一个民族的支柱产业,通过一片叶子支撑着一个民族的主导产业,这种产业很简单不复杂且很有价值。因此保护茶林一定要按照茶和林、茶和草、茶和村落、茶与鸟、茶与昆虫,整个生态系统要保护完整。(钱永康 谢博 段红蕖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