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丽江三代人共守灿烂遗产

时间:2023-06-0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贺莹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守护与传承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云南省丽江市有着丰富的非遗宝藏,在这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善均一家三代人守护着独属中国纳西族的灿烂遗产,薪火相传展现着纳西族铜器的审美与魅力。

和积宽:博采众长此心匪石

和积宽1937年生人,1999年获“云南省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他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善均的父亲,也是传承纳西族铜器技艺的引路人。和积宽在16岁开始从祖辈处学习打铜。在铜器合作社管理机器期间,机器的运作给了他打造多样器具的灵感,并融入了制作铜器当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和积宽邀约了几个其他工匠一起制造铜器,因为在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要有纳西族铜器,而会制作的人并不多,所以和积宽和工匠们制作的铜器很畅销。“父亲不是工匠们的老板,而是邀请他们合资,采取收入平分,他真诚地对待合伙人,合伙人们也愿意把自己擅长的制铜技艺传给他。”和善均说,那段时间纳西族铜器技艺在那一辈的交流下,有了新的活力。

(和积宽打铜 和善均供图)

(和积宽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称号 和善均供图)

父与子的技艺传递要从1987年谈起。17岁的和善均开始在和积宽的教导下学习打铜,第一年和善均烧了整年的煤炭,第二年才开始学锤击手法,第三年则学各类纳西制铜技艺。随着时间沉淀,他熟练掌握了冶炼、打胚、修形、錾刻、镂空、镶嵌、掐丝等一系列工艺。然而,当父与子薪火相传、一切向好时,冲击突发而至。九十年代初,器皿市场上涌现铝制品和不锈钢制品,纳西族铜器受到冲击,从前做完就卖完的铜器被束之高阁。和积宽在孩子气馁的时刻鼓励着他,“你要坚持,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磨炼技艺等待时机。”和积宽相信可追溯至汉代的灿烂遗产,度过了艰难时光就会重获生机,是他以身作则的坚持让和善均坚定了传承和保护这门技艺的道路。

和善均:储能创新师者如父

储能修身是和善均在铜器低谷期的做法,他开始不断地磨炼技术,等待铜器再次被大众喜爱的时刻。1997年,伴随着云南越来越开放,丽江游客多了起来,纳西族铜器成为了纪念品热门选择之一。与外界的交流越多后,和善均意识到要弘扬发展技艺必须要有创新性,但又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内涵和艺术性。在琢磨新“花样”,打造出孔雀壶、八卦壶等铜器,以及祥云、荷花、孔雀飞鸟、双喜临门等纹路的同时,他也在恢复消失的铜器。在铜锁基本无人制作的实况下,和善均认为不能只做必需品,要将铜锁保留下来,于是他便向和克泉老人学习制作,和善均说:“父亲当年的坚持让纳西族制铜工艺保留下来,我也不能让铜锁技艺消失。”

(云南省非遗传承人和善均制作铜器 丽江宣传部新闻办供图)

时间给了和善均答案,他从当初稚嫩的少年也变成了传递火炬的师父,带出了县级非遗传承人和清晟等优秀徒弟。同时,除了技艺越发精进外,他也在想办法让学习铜器制作的人,生活得越来越好。体验制作铜器、研学、用铜器做传统餐饮等都是和善均的实践,“十年前我开始尝试体验和研学,既没有抛掉传统也可以让铜器得到发展,但是做餐饮确实会和初心相悖,我知道这条路不对。”通过这些方式,和善均的徒弟们提高了收入,一个月最低也有3000元。近年来,和善均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专项”“丽江市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有了政府补助,他都会拿出来补贴徒弟,让“为爱发电”也有经济基础。

和渊之:开阔视角此缘不断

自祖上算下来,到了和善均的孩子和渊之这一代,是和家从事纳西族制铜的第七代。和渊之的童年和其父亲也很像,不过,在他放学后教他打铜也有爷爷和积宽的功劳,据和善均回忆:“我和儿子的童年时期看到制铜都会觉得新鲜,会娱乐性地打铜,做些小物件。他们爷孙俩很亲近,父亲在和渊之闲暇时就会教他。”虽然制铜气氛浓郁,但是和家人都不会逼迫和渊之继承这门工艺,一是和积宽与和善均的徒弟皆有所成就,二是家人们认为孩子的人生道路需要其本人作选择。

(和渊之学习技艺 和善均供图)

在这样的氛围下,和渊之完成学业后,选择了去广州工作,而当他通过朋友圈看到纳西族铜器出现时,心里会泛起思念。和渊之从小对打铜的耳濡目染,让纳西族铜器成为了他不能割舍的情缘,所以他选择了回去,并预计在今年年底回到白沙古镇,他提前与和善均商量,打算开一间制铜工作室,运用年轻人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人走进并喜爱上纳西族这项遗产。

(纳西铜器 贺莹摄)

盛着时间的流水,在云南丽江叮咚作响,卷着行迹的微风,在白沙古镇嗤嗤发声,纳西族铜器也和这三代人历经了坚持等待、传承创新、更为人知三个阶段,它将继续在叮叮当当的捶打声中向阳“生长”,此生绵长不绝。(贺莹)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