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万人空巷齐聚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古城南街,《初心之柯仲平》《苗岭雄鹰王开洪》等红色情景剧精彩上演。2022年8月9日,通过红色主题文创产品展示、演绎柯仲平情景剧、诗歌读书会、研讨会等形式,精心打造“流动的广南博物馆、柯仲平纪念馆”,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声”入人“心”,当天参与群众约3万人,观看直播人数达32万余人次。2023年壮族“三月三”花街节、第371年“接皇姑”非遗民俗文化活动期间,宣讲团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IP以及广南县“世界的世外桃源”定位,积极探索“走亲游”宣讲形式,活动盛况在抖音、快手等各类媒体平台霸屏,总浏览量上亿人次。如今,广南县新时代柯仲平大众宣讲团已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宣讲品牌。
(情景剧传播党的红色文化)
广南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辖18个乡(镇)177个村(社区),总人口75.6万人。在这方红土地上,走出了革命狂飙诗人柯仲平,他创办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简称民众剧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戏曲团体。进入新时代,广南县持续弘扬优良传统,组建新时代柯仲平大众宣讲团,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心,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关键环节,采取“走亲游”形式,打造“理响世外桃源”宣讲IP,有力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
队伍在“走亲游”中选择,确保讲得“好”
探索各类人才“结亲”“走亲”资源整合模式,通过举办“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红土地之歌”等宣讲大赛以及学习培训、案例评选等方式,把基层干部群众吸收到宣讲队伍中,构筑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教授讲理论、行业精英讲专业、先进典型讲事迹、普通群众讲故事的“五讲”体系,将理论宣讲由以往依靠少数理论工作者变为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宣讲,让身边人讲身边事。
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实现理论政策百姓讲、大众听,让宣讲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切感。同时,完善新时代“柯仲平大众宣讲团”人员遴选、理论宣讲工作、学习培训等系列制度,不断充实人才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形成了力量充足、文化多元的“小快灵”宣讲小分队,完全突破了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随时随地开讲,解决了基层宣讲人员少、结构单一的困难,提升了宣讲质量和效果。截至目前,广南县新时代柯仲平民众宣讲团共有县、乡、村三级宣讲小分队450支,登记在册宣讲员14600余人。2021年以来,已开展宣讲活动40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60万余人次。
方式在“走亲游”中创新,确保讲得“活”
如何提高理论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使宣讲入耳入脑入心?宣讲团坚持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采取群众视角、构建群众话语、满足群众期待,把“走亲游”宣讲活动融入到中国传统节日和“三月三”“接皇姑”等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中,运用“讲、演、唱、读”创新基础理论宣讲方式,使宣讲接地气、近民意、受欢迎。
(理论宣讲走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理论宣讲走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讲”即采取微党课、道德讲堂、初心课堂与便民活动相结合,与扫盲式普法、基层治理“一网兜”相结合,以老百姓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精心组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学习宣讲活动,用乡音土话把党的声音、党的政策讲到群众心坎里。“演”即全县244支文艺宣传小分队结合“送戏下乡”,将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发展成就编排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把理论融进节目、将政策凝成曲艺,演活“红色基因”,让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唱”即通过举办百年百首红歌演唱比赛、歌声中的红色记忆分享等活动,用鲜活生动的山歌、快板等形式传唱党的理论,用乡音传递“新思想”,奏响理论宣讲好声音,将课堂“单一教育”变为“生动说唱”,让群众听得起劲,学得入心,深受教育。“读”即由民语宣讲员用方言读理论,阅读一个广南红色故事,再通过广播喇叭“村村响”在乡村进行播放宣传,发挥“小广播”“大喇叭”宣传作用,让党的理论、政策声声入耳,“声”入人心。群众感叹:“把党的声音变成我们听得懂的本地话、方言话、民族话,让我们倍感亲切,对党的理论、政策理解得更深、更透了。”目前已开展对象化、互动化、分众化宣讲25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32万余人次。
(乡村院坝会搭起理论宣讲“连心桥”)
平台在“走亲游”中搭建,确保讲得“广”
2023年,广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理响世外桃源”云课堂宣讲报告会,近万名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大家表示,线上听讲很方便,效果很好,专家们的宣讲既“解渴”又解惑,引导他们忠实履行岗位职责,为广南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宣讲团紧紧围绕群众需求,积极拓展网络宣讲阵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理论宣讲方式,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和知晓率,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双阵地,使党的理论宣讲“处处能看、时时在线”。
创新“融媒体+理论宣讲”线上宣讲模式。通过“今日广南”App发布“微视频”“微党课”、新媒体推送理论政策“微知识”、短视频平台发布易学易懂和趣味性强的理论视频,引导基层群众自由、自主、自愿点击观看、下载收藏,用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21年以来,共在“今日广南”App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全媒体平台发布相关稿件2.6万余条,累计阅读量2亿人次,获点赞量超900万人次。
利用“云课堂”打通云端指尖学习平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安装可视化系统,将线下理论宣讲活动通过直播、录播共享到“云端课堂”,建立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云平台。目前共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宣讲》等52堂“云课堂”,辐射党员干部、群众10万余人。
运用“典型+基地”搭建线下有形学习阵地。形成以句町古城南街为代表的全民“学习街”,以柯仲平纪念馆、王开洪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红色“学习园地”,以全国文明校园县城区一小“四史”进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代表的机关“学习所”,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农加贵“初心课堂”、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岜夺村为代表的基层“学习点”,以八宝田园综合体、世外桃源坝美乡村振兴示范园为代表的田间地头“学习基地”,以广南国际鞋服城、八宝贡米公司为代表的生产车间“学习一线”,和全县177个“新时代讲习所”一起,成为覆盖城乡的理论传播平台。
(红色基地“演”的形式开展理论宣讲)
活动在“走亲游”中开展,确保学得“实”
宣讲团坚持人民群众在哪里,宣传思想阵地就建到哪里。依托全科网格“一张网”建设,搭建“直达末梢”的一体宣讲架构,以全县村(居)民小组为基础划分了3931个基础网格,以小区、院校、商圈等为基础划分了360个专属网格,10560名专兼职网格长(员)担任宣讲员,把宣讲课堂搬到街头、坝头、山头、地头、村头、屋头,实现宣讲“进网格”,走亲“不漏户”,形成推动基层理论宣讲创新的生动实践。
在街头,宣讲团把句町古城南门“网红街”变成全民“大学堂”,成功举办了“赤血丹心·星火相承”“恭迎孔子诞辰·演绎灿烂文明”“红旗飘飘话丰年”等40余场次主题宣讲活动,前往观看打卡的党员干部群众达100余万人次。在农村坝头、山头等地,精心打造千百个“学习会”,组织167支乡村振兴宣讲小分队,以村小组为单元,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院坝会,采取“讲(党史、时事、政策)+述(实事通报)+问(群众提问)+答(现场答复)+评(现场点评)”形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共召开院坝会600余场次,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000余个。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先进模范走进山头,农技员、致富能人走进田间地头,文艺工作者走进村头,调解员走进屋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障碍”交流,话发展、听民生、问民计,多渠道、多频次、多维度开展宣讲,深受群众欢迎。
(古城南门街理论宣讲实践活动)
(深入花倮村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功新时代的今天,文山州广南县不断探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论宣讲工作新路子,通过一场场激荡人心的街头实践演绎,一次次感恩奋进的宣传宣讲,一个个激发内生动力的大讨论,一场场为民排忧解难的院坝会,把党的声音传播到边疆民族地区最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广南县委宣传部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