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勐廷社区田坝山,成串的樱桃挂满枝头,吸引了不少游客。
田园镇发挥生态良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等优势,打造草莓、樱桃、桑葚、葡萄、蓝莓、黄梨、红桃、西瓜等的四季果园,探索采摘拾趣、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等农旅融合发展路径,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果园产业——注入农旅利民新活水
“通过培育休闲观光、水果采摘相结合的规模化产业,改变了社区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来我们这里租地的老板有浙江、昆明的,也有本地的。”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穆军说。
“为保证品质,种植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生产监管,采用生态种植、绿色防控等方法,提高亩产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田园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许卫良说到。
走进新城社区德馨安置区,5个农业科技大棚吸人眼球,大棚里种植有向日葵、草莓、西瓜等四季水果,而新华社区德禄寨田间的葡萄园、梨园,勐廷社区公路边的蓝莓园、草莓园、桃园,串点连线成片,一幅小溪流水、绿树成荫、果香袭人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一路风景,一片产业。”田园镇充分整合土地资源,依托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就近务工难和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以新城德馨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试点,培育集观光、水果采摘、垂钓、旅游、餐饮为一体的500亩休闲旅游区,以新华德禄寨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纽带,在县城北郊打造农旅融合发展园,对水果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农户注重季节的延续性,在品种选择上尽量将果期错位。如春有草莓、樱桃,夏有桑葚、西瓜,秋有葡萄、梨,冬有桃等,实现了季季有鲜果采摘,为农旅融合注入活水,拉动了内循环。该镇逐渐成为集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田园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集散地。
果园效应——催生农旅惠民新模式
4月份,达仁社区的千亩樱桃园成了游客们最受欢迎的打卡地,众多游客慕名前来游玩采摘。游客张女士表示:“这里离城不远,空气又清新,每年我们都会约着家人过来采摘樱桃,也让孩子亲近一下大自然。”位于城郊的新城、勐廷、新华、龙泉、九甲社区的采摘园,周末更是有络绎不绝的游客,他们或采摘应季水果,或品尝农家菜或拍照发朋友圈,尽情享受田园乐趣、沉浸乡愁、观看乡景。
“一业兴,百业兴。”田园镇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重要康养旅居目的地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和旅游骑行环线为特色产业奠定了便捷的交通基础。由此采摘体验园不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吸引了有技术、有文化的人返乡创业,做起了“旅游生意”。新华社区洪毅果园里,成片的梨树下放养着山鸡,饲养着活鱼,园内还为采摘的游客提供烤鸡、烤猪、农家菜饭等。“在我的果园里可以采摘蓝莓,在我的农家乐可以吃饭,所以大家喜欢来这里。”勐廷社区蓝莓种植户木秋虎,他也是伊兰映像农家乐的业主,念起了“旅游经”。为了满足游客需求,提供有更好的旅游体验服务,短短几年间,一批农家乐、游乐园、垂钓园等服务业“开花结果”,该镇开办农家乐135家、垂钓中心30余处,乡村客栈20余家,新增游乐园10个。2022年,田园镇邀请20余名电商人才在龙泉社区开展抖音电商人才交流,围绕辖区内旅游线路,推介绿美景区、绿美乡村、特色饮食,共发布视频21个,播放量超过41万次,获赞12680次,评论留言1600余条。
果园经济——铺垫农旅富民新前景
“组织推动、党员带动、产业催动,通过发展水果产业,我们走上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促乡村振兴的路子。”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鲁奉德这样说。随着新华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的打造,德禄寨主干道农户房屋墙体上的彩绘画,让整个村庄充满艺术气息。大叶山茶旅研学基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对历史文化地进行了传承与创新,提升了土陶艺体验馆和服务功能,将传统土陶变成艺术产品和旅游产品,集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示范推广为一体,老少皆“动心”。
“这些采摘园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注重提升社会效益,很多种植大户都自觉将用工岗位向贫困户倾斜。”该镇分管乡村振兴工作的人大主席高兴地介绍。
九甲社区近30亩的盛芸无土草莓栽培园,搭建种植棚20余个,平均每天用工量不少于10人。“园里的工作量不大,对于年纪大的人很是适合,来这里做零工的贫困户有2户,每年可收入七八千元,看着他们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我也很高兴。”园主张应奇坦然说道。
“一个产业拉动一方经济。”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田园镇在补齐产业链短板,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上力求实现新突破,从而实现推进一产“接二连三”,让水果产业搭上了农旅融合的“快车”。2022年,实现带动劳动力500多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100万元不等,村集体经济入账近600万元,50万元以上强村5个,100万元以上1个。接待游客15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9亿元。
“下一步,田园镇将以‘一村一品’的模式,打响农文旅品牌,促进产业与电子商务、旅游+的跨界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镇长沈鑫说。(宋春松 汝南希 焦文雨 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