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政协驻村工作队进驻箐门口村以来,坚持从群众屋檐下到同坐板凳上,从田间地头到锄前炕头,从泥地阡陌上“泥土味”到群众产业的“飘香味”,处处都是驻村工作队员们干事创业的“办公桌”。他们让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争做发展“谋划人”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更是对美丽乡村的期盼与渴望”。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关键,是要解决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
箐门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着力在“建强村级班子、锻造党员队伍、培育后备力量、健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箐门口村新寨村民小组旧址稗子仓距思茅城区24公里,森林茂密,风景怡人、茶园叠翠,有农业灌溉兼人饮供水为一体的箐门口水库,留有近20间闲置房屋,大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土基房,这是寄托乡愁的绝佳场所。针对稗子仓的自然条件和环境要素,驻村工作队决定先期将稗子仓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为此,先后聘请建筑规划设计院,对项目规划策略、产业升级、环境改善等各方面进行论证分析,以稗子仓500余亩土地资源为突破口,重点打造“箐门口稗子仓”商标品牌,大力发展以茶叶为主,畜禽、果蔬为依托的农业产业;着力建设茶园半山酒店、帐篷酒店、全力打造“稗子仓”民宿集聚区,建立主题民俗院落、温泉康养旅游。
目前,该小组共筹措、争取项目资金2481.45万元。建设完成游客接待中心、会议室、学生宿舍食堂2500平方米,民宿6栋1300平方米、柏油路1500米。
争做致富“领头人”
怎样才能让老乡们的口袋鼓起来?这是箐门口驻村工作队员日思夜想的大事。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座谈,深入村民家中,听取群众所需所盼,建立“五股两分法”合作机制。组建“普洱市思茅区稗子仓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箐门口村民小组社员共入资源股(包括山林、茶园、山地、宅基地、水面)500余亩,入资金股15.8万元。以此为基础,合作社注册“箐门口稗子仓”相关商标品牌,进行茶叶、蜂蜜、稗子米、面、酒等系列产品开发。
一年多来,“致富”带头人们发挥资源、人脉优势,探索种植产业、农副产品、乡村旅游业,农户种植花草果木20亩、种植大棚蔬菜5亩、农耕体验鱼塘10亩。已保底分红2年近40万元,解决了当地村民6人就业,年纯收入共18万元,扶持群众开农家乐5户,做到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互利共赢。
争做群众“贴心人”
“大荒田是一条生产路,年久失修,路面多处开裂、破损,一到下雨天,路面坑洼积水、甚至出现内涝的现象,排水渠道淤积,严重影响到老百姓出行。”经过多次走家串户、访民情、察民意,发现村民们修路的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于是,驻村工作队员们百计千心,协调各方力量筹集道路硬化资金、200吨碎石等物资,计划在近期动工修路,打通村里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对村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驻村工作队员李孙伟说。小到村里的邻里纠纷、大到村民的闲置土地流转问题,从乡里乡情,到政策法规,在他们沟通服务下,大多得到了满意答复,见到实效。(伍颖 思茅区思茅街道供稿 )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