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康:傈僳群众的“蜂”狂致富路

时间:2023-04-04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李丽君 姚尚龙 张春梅 随井

“寨子里酗酒喝醉的情况没有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忙起来了,有得忙才有收入。”余先吕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诉说着发展胡峰养殖之后村里的喜人变化。

余先吕所在的轻木水坝组隶属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竹瓦村,是镇康县14个边境村之一,边境线长9.8公里,位于镇康县勐堆乡西北方。竹瓦村下辖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37户560人,辖区内主要居住汉、傈僳、彝、拉祜等4种民族,拥有傈僳族人口为489人,占人口总数的88.3%,是镇康县独具傈僳族风情的边境村之一。不仅如此,竹瓦村还是勐堆乡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建制村,有森林面积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1.1%。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小,发展林业产业独具资源优势,为此,镇康县实施以“先锋强村、能人带村、产业富村、人才兴村、机制活村”的“五村”工程为具体抓手的“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工程”,在竹瓦村成立了镇康县勐堆地界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种养殖业,促进边境村真正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你预订的蜂巢差不多3、4天就可以了,到时候我送去给你,帮你挂好,再教你管理。”匆匆挂完电话的杨世原又投入到胡峰养殖前期繁忙的工作中。

杨世原原本是临沧市永德县勐板乡人,因为熟悉和掌握养殖技术,2022年与勐堆乡竹瓦村委会签订勐堆乡竹瓦村胡峰养殖厂经营权承包合同书,正式成为勐堆地界山种养殖厂老板,投厂竹瓦村。为了将胡峰养好,把养殖业做大,杨世原通过发动竹瓦村农户代养模式,让更多农户分享养殖红利带动胡峰养殖业。但是即便如此,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的胡峰养殖仍然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起初与杨世原达成协议代养胡峰的农户只有3、4户,几个月下来,眼看胡峰长势越来越好,预计收益可观,竹瓦村越来越多的农户都投入到胡峰养殖当中。

“我们都是免费提供给农户去代养,代养过程中还有技术指导,出蜂蛹的时候按照4:6分成,农户4成,养殖厂6成,如果农户自己没有销售渠道,我们依旧可以回收。”杨世原介绍养殖厂的运营模式。

基于竹瓦村地处山区,靠近南捧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山林覆盖面积广,适合胡峰养殖,且胡峰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无风险。农户代养的胡蜂养殖周期在4至5个月左右,其间可复采2至3次,每窝蜂每年可采蛹4至10公斤不等。蜂种、养殖技术均由养殖厂提供,农户只需提供场地、进行管护,蜂蛹农户可以自己售卖,按照4:6分成返回公司6成,没有销售渠道也可有养殖厂统一采集、收购蜂蛹,按照4成返现给农户,这样的合作模式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不用投资成本,这样我们养殖也就没有压力,技术也不用担心,养殖厂会上门指导,真的很好。”余先吕说这是自己选择胡峰养殖最主要的原因。余先吕还说,去年自己养了10多窝,收益很是可观,今年计划养100多窝。

因为养殖胡峰淘到金的余先吕只是竹瓦村傈僳群众“蜂”狂致富路上的一个代表,目前,竹瓦村代养胡峰的群众越来越多了,从开始的3、4户到现在的33户,代养胡峰660窝;按照每窝蜂每年可采蛹4至10公斤左右,市场价格100元/市斤左右计算,660窝就是92.4万元左右,按照协议4:6分成,竹瓦村代养胡峰农户收益预计在36.96万元。

近年来,镇康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保护与发展并重、生态与经济并进”思路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产联动、助农增收”的思路,充分发挥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和林间、林下空间优势,依托特色林产业和生态项目,引导贫困群众向林下(林间)“掘金”,大力实施以胡蜂为主的林下特色生态养殖产业,将林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林下(林间)优势变成发展动力,将胡峰养殖打造成为一项生态脱贫致富产业。(李丽君 姚尚龙 张春梅 随井 镇康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