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芭花开友谊路——记中老铁路老挝段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翻译郑倩

时间:2023-03-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杨永全 张睿祺

一阵微风拂过,占芭花随风摇曳,为中老铁路老挝万象站带来了久违的丝丝凉爽。3月8日7时许,万象站“95后”客运员郑倩用手背轻拭了一下额头的汗水,捋了捋湿漉漉的头发,她抬头看了看候车室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景象,心想:今天旅客发送量又要破纪录了!

“撒拜迪……”很快地,检票开始了,郑倩一口流利的老挝语,亲切地与旅客交流,及时了解他们需求并给予帮助。拥有语言优势的她,答疑解惑、测温引导、车票查验……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车站里最忙碌的那个人。

自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磨万段一跃成为了老挝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特别是今年随着中老口岸开放,旅客数量日益激增。截止3月6日,旅客发送超达191万人次,货物发送突破300万吨。仅今年1至2月份旅客、货物发送分别同比增长256.2%、320%,3月4日单日发送旅客飙升至10000人次,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一条连接中老两国人民的发展路、幸福路和友谊路,为区域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能。

 

郑倩是云南昭通人,有着昭通人一往无前、敢闯敢试的勇气。大学期期间,先后多次前往老挝万象交换学习,更是在当地的小学担任过中文教师,与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来到老挝工作,作为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的老挝语翻译兼客运员,老挝就像是她的第二故乡,有着曾经留下的无数美好回忆,更有着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2015年,中老铁路这条联通中老两国、赓续“湄澜”情谊的友谊之路正式开工建设。当看到这个新闻时,还在老挝学习的郑倩兴奋极了。她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也开始关注中国铁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为中老铁路、为两国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在建设之初,相关标准的对接、老挝籍员工的培训……语言成为了铁路人需要直面的“拦路虎”。为了应对这一难题,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对外大量招募语言类人才,作为老挝语专业毕业生的郑倩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半年后,她如愿以偿加入了铁路大家庭。

自以为很了解铁路的郑倩,在入职培训期间遭遇了“滑铁卢”,她发现自己对于铁路专业知识完全是一窍不通。这可让她急坏了,培训期间总是加班加点的在学习,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每天都会学到深夜。

但仿佛是“怕什么来什么”,郑倩正式入职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磨万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汉老铁路专业术语手册》等培训材料的编译工作。翻译专业材料,绝不是一件轻松写意的事,专业、细致和精准缺一不可。

为了保证翻译质量,把握翻译的准确性,郑倩学习专业知识更加用功了。那段时间正值盛夏,她一边埋头在专业书籍和外文词典间,一边跑到作业现场去实地观摩请教,货场、车间、铁道线,到处都能看见她满头大汗、后背湿透的身影。一个月不到,她原本白皙的脸都被晒得有些黝黑,换来的却是许多特殊的专业设备与作业流程被一一译出。她经手的译文简洁精练,既不曲解文意,又不晦涩难懂。她的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也在飞速成长。

“曾经服务中老铁路的目标,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2019年,郑倩为国铁集团中老铁路青年友谊工程座谈交流会提供同声传译服务,为老挝铁路运营管理研修班提供全程研学解说……“能够代表铁路青年站上国际舞台,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全力奋战,郑倩与编译团队的小伙伴们共计完成了3081条铁路基本专业术语、19个工作场景、650条外事基本会话用语等规章标准翻译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为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保驾护航。

对于翻译工作的敬畏,对于中老铁路的热爱,让她忍受烈日、挥汗如雨,用语言打通专业的瓶颈、架起友谊的桥梁。

2021年10月,为了更好的服务中老铁路磨万段运营工作,郑倩主动申请来到了老挝万象,成为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的一员。

“老挝太热、疫情也很严重,干嘛要主动放弃安逸的工作环境。”面对质疑,但郑倩丝毫不为所动,她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逆境中淬炼,磨砺中成长”。她表示,在老挝交换学习期间,我遇到了无数美好的人和事,更见证了中老两国的友谊,我将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份友谊传递下去。

来到老挝后,在近40℃的高温下,她坚持在外勤,全方位了解跨境作业流程,每个作业流程都被她详细记录在了手机备忘录里。忙起来的时候,手机屏幕甚至经常被自己的汗水打湿,她就手擦擦,便紧接着开始了下一段记录。

这些记录可谓是郑倩最宝贝的东西了,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反复学习。因此,她也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拼命三娘”。

“小郑老师,麻烦和我去找下老挝海关和边检”、“小郑老师,报关公司来了”……没过多久,郑倩便从“拼命三娘”摇身一变,变成了同事眼里最为可靠的“专属翻译”。

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老挝语技能,她先后参与了老挝前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老挝国会外事委员会主席、卫生部传染病控制司副司长等外国政要的外事服务工作。2022年1月,更是被选派前往磨丁站,参与老挝地方政府关于磨丁铁路口岸便利化通关事宜的协调工作,深入的沟通、细致的交流,让货物滞留时间长、报关手续慢等问题迎刃而解。

“我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中国铁路的形象,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必须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做到最好。”被别人夸赞时,郑倩总是笑着这样回应。

台前竭尽全力,幕后勤勤恳恳。在万象运营管理中心,郑倩不仅是大家的“专属翻译”,更是中心的“搬运工”、“值日生”和“采购员”,常常顶着烈日为大家做好后勤工作。

作为中心的一员,郑倩在万象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她不只是一名老挝语翻译,更是一名合格的铁路人。

在郑倩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中老铁路老挝段开通以来,截止2月28日,旅客发送达144万人次,货物发送突破228万吨,其中2022年旅客发送完成139.6万人,货物发送完成223.3万吨,今年1至2月份旅客、货物发送分别同比增长256.2%、320%,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作用日益突显。

奔赴老挝前,组织将境外团组织工作的接力棒交到了郑倩的手里。为了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出国之前,她跑遍昆明地区每个站段,只为向老团干取经,学习团务经验与技能。

结合境外工作实际,不再断实践创新。针对境外环境复杂的现状,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团日活动。打造特色团内品牌“中老语言夜校”,搭建互帮互助平台,让中方职工成为老挝学员的中文老师,而老挝学员则帮助中方职工尽快熟悉老挝语的使用,还在中老铁路沿线掀起了一股语言学习的热潮。

对于中国青年职工而言,身为中心团支部书记的郑倩很像一个知心姐姐。随时随地关心着青年衣食冷暖,哪位青年一出现思想波动,她便会第一时间找上门去,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进行思想疏导。

她更是所有老挝学员的大家长,很多老挝学员都对这个亲切、温柔、有耐心的中国老师印象深刻。学习过程中,但凡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来请教她。

因为有了前期丰富的专业术语知识储备,加上一口地道的万象音,她不仅能用符合当地语言习惯的表述来解释专业问题,又能亲力亲为设法为大家解决棘手的问题。老挝学员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宋(郑倩老挝名字的音译)姐姐。

“尽管身处境外工作有很多限制,但也不能丢了团组织志愿服务的‘金名片’,要将志愿精神融入到境外的工作、生活中去。”

来到万象后的第一次外出,郑倩选择前往了之前担任老师的那所小学,围绕着中老铁路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课程。孩子们脸上那熟悉的笑容从未改变,也让她更加明晰了自己的理想:“立足岗位服务中老铁路,依托铁路赓续两国情谊”。

就是这样矢志不渝的理想,让郑倩从三年前跌跌撞撞的专业小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铁路翻译;从出境前青嫩生涩的团干新手,成长为能够迎难而上的团总支书记。她用自己脚踏实地、积极主动、不屈不挠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铁路青年担当作为的时代强音。

“平坦的路好走,但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她站在炽热的阳光下,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在老挝的土地上绘出“湄澜”情谊的最好图景。

如今,中老铁路已将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变为现实,一列列载着希望的列车通过中欧、中亚班列通向世界各地,“一带一路”倡议也通过中南半岛联接印度洋出海,团队在推进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实践中,续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佳话。(杨永全 张睿祺)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