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阳:红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3-01-1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邓娇

冬日的晨光播洒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南沙镇排沙村的稻田基地里,元阳县农科局技术员、湖南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以及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的师生们,正在田间查看晚稻生长情况,采集水稻标本。稻作所的师生两两合作,不时弯下腰查看,不时又割下一茬稻谷放进信封,标注封好后放进背篓。

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博士李娟介绍,该稻田基地有上千份水稻种质资源。其中包含了云南特有的水稻种质、地方资源,也包括一些品种选育的现代材料,研究所特别是对云南元阳红米的资源进行了一些筛选和鉴定,如滇红151、滇红727。

“选育出来的滇红151和滇红727这两个品种,去年在牛角寨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产量不错,下一步计划扩大种植面积。”元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种子管理站的李正和站长介绍,在新街镇全福庄和牛角寨镇骂哈村开展了17个新品系直播栽培实验,筛选出具有耐低氧性状的红米品种,两个品种经过连续两年的多点试验试种,获得了较好成果。经技术人员测产,滇红151平均亩产达506公斤;滇红727平均亩产达468公斤,比现在种植的月亮谷等老品种亩产分别高出156公斤和118公斤,2023年将适度推广。

早在2021年,元阳县成立了云南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利用专家平台,成功引进云南农业大学文建成教授团队,集中开展了适宜元阳梯田种植的绿色优势新品种筛选示范。

李娟表示:“水稻种质资源是急需要保护的,因为种子资源是所有新品种选育的一个基础材料,也是我们非常珍贵的宝库。我们在元阳梯田,收集到了很多红米品种,包括月亮谷、镰刀谷、长毛谷等地方品种,我们用这些地方品种也进行了一些杂交组配。期望去改善它原有老品种的过高、容易倒伏、产量低、不抗病等一些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好、发展好、利用好、开发好梯田红米老品种“月亮谷、薄竹谷”等提纯复壮工作,元阳县农科局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县14个乡镇的水稻品种进行收集整理,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近两年来,元阳县农科局已收集并纯化红米品种150份,并进行了基因分析,为后续品种提纯、优良株系选择奠定了基础。依靠科技力量,对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精心管理,品种种植提纯复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月亮谷、薄竹谷等品种亩产均达350公斤以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此外,为解决元阳梯田红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科技难题,在中信集团的支持下,2021年,元阳县人民政府与湖南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准备建设区域性种质资源数据库、“元阳红米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专家工作站和信息共享与利用平台,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种质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我们分别从元阳不同地方收集了超过100多份地方性红米品种,在田间以及实验室对它的遗传多样性、纯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各个品种的种性进行了纯化,经过纯化出来的品种,今年在元阳低海拔地区初步作为晚稻品种进行了示范种植。”湖南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员程计华博士介绍,明年将逐步把品种放到1200到1800米高海拔地区继续试种。通过化学生物技术,在尽快短的时间内对口感进行改良,在品质上进行提升。

今年1月,梯田红米种质资源保护站开工建设。同时也积极开发红米的一种多用途,拓展其市场需求。除了可以种植供口粮食用以外,还可以做红米线、红米酒、红米浆洗护用品用途。

采取政府与高校+企业合作的模式,元阳县计划建成系统完善、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化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将集中收集、保存、管理和展示梯田红米地方品种资源与数据,涉及每年的田间试验、稻米品质分析、病虫害表型评价和基因组分型等数据,令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邓娇 元阳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