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是全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增量最大的省份,2006年核定后期扶持现状人口32.2万人,仅占全国后期扶持人口2287.41万人的1.41%;2007年以来核定新增后期扶持人口51.62万人,占比高达全国新增后期扶持人口244.3万人的21.13%,成为全国仅有的4个后期扶持新增人口数量超过2006年核定的现状人口数量的省(区)之一。
面对库区高山峡谷、安置区耕地稀缺、老水库移民环境恶劣、新电站移民规模庞大的严峻形势,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系统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目标,创新实施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党建引领后期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建工作强基固本硕果累累
云南省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83.82万人,“十三五”以来每年新增上万人、年均增量达2.43万人。如何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既是考验各级移民干部业务能力素质的直接体现,更是心怀“国之大者”、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扶持处党支部作为全省后期扶持工作的领头羊,抓牢党建工作“牛鼻子”,深耕业务工作“基本功”,打出政策实施“组合拳”,为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2021年,扶持处党支部先后被中共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机关委员会、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省办、省直机关、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实现示范创建“三级跳”,并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22年,又先后被中共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机关委员会、中共云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命名为省办、省直“模范机关创建示范单位”。牵头负责的大中型水库移民脱贫攻坚工作,自2017年以来单位每年均荣获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并在2021年荣获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脱贫作出积极贡献。
业务工作培根铸魂成绩斐然
近年来,云南省创新实践后期扶持“123456”工作思路:围绕“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一个工作目标,突出移民生态宜居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抓实拟建、在建、已建“三个层次”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创新利益共享、高效扶持、统筹整合、激励约束“四项机制”,抓好人口管理、前期工作、项目实施、绩效评价、监督管理“五项工作”,强化机构、人员、能力、作风、纪律和政策“六个保障”,有力推动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落地。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向国家争取并下达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101.81亿元,其中,发放直接补助30亿元,组织实施后期扶持项目5702个,有效改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提高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全省农村移民人均收入从“十二五”末期的5969元增加至2022年末(统计快报数)的14621元,增长145%。
围绕移民生态宜居:落实省级补助13.12亿元,实施232个省级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带动各地建成了楚雄州大姚县紫丘村、玉溪市元江县曼来村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获得国家级、省级、州(市)等各级表彰的文明村。全省连续3年评选命名的2700个美丽村庄中,后期扶持资金直接支持的移民村共有411个,占比15%;其中命名的省级300个美丽村庄中,后期扶持资金直接支持的移民村有61个,占比20%。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云南省7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后期扶持资金直接支持的楚雄州楚雄市紫溪彝村、昭通市水富市邵女坪社区赫然在列,为当地率先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移民产业发展:按照打造“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各地移民所在村为主体,支持移民村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建成陆良秋马铃薯、永胜软子石榴等产值过亿的产业基地,建成永仁芒果基地1800亩、文山花庄桃园基地3000亩、马龙苹果基地6600亩,在全省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云南省19个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后期扶持资金支持发展的昭通市绥江县黄坪村半边红李子产业榜上有名。此前,绥江半边红李子还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极大促进了当地水库移民持续稳定增收。
政策实施多措并举提质增效
2006年国务院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来,云南省坚持夯实政策基础,创新工作思路,结合云南实际用好用活制度措施,在依法依规开展后期扶持工作的前提下,不断延伸政策广度、拓展政策深度,使后期扶持政策温度最大限度惠及移民群众。
“一个规划”绘制蓝图。按照“高起点谋划、高质量编制、高规格推进”的要求,在全国行业部门首创《云南省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十四五规划》,第一次将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同安排、同部署,第一次将规划纳入云南省“十四五”省级专项规划,第一次集行政规划和技术规划为一体,第一次制定“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
“前期提速”掌握主动。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的要求,全力提速后期扶持项目前期工作,对拟纳入下一年度计划的项目,要求各州、市在当年上半年即编制完成年度计划初步方案、11月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审查审批、12月底前完成年度计划报备批复,确保“当年项目、上年审批、当年实施”和“当年资金、当年使用”。
“分段计划”科学管理。为严防“资金等项目”现象,制定印发《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关于做好年度项目和资金计划分阶段预算和实施管理的通知》,对纳入年度计划的后期扶持项目实行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和资金计划数量分段测算、安排和管理。当年新开工的项目作为新建项目;当年不能完成建设和投资的项目作为续建项目,在次年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
“竞争立项”激励示范。落细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后期扶持示范项目竞争性立项省级补助制度,印发《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省级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方案》,明确补助资金来源、补助标准,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协调、前期补助与后期奖励相结合,在全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前瞻性,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省级示范项目。
“整县推进”乡村振兴。对照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要求,研究制定《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的通知》,细化“主导产业、住房安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自治管理”6个方面32项具体指标,充分发挥后期扶持资金撬动地方资源形成的规模聚合效应,在支持曲靖市麒麟区开展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各地实施“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整县推进,率先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振兴。
“动态清零”消化结存。每年印发通知,定期清理废止往年度后期扶持资金已落实但未开工、开工后长期停工的项目。对未开工项目,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予以废止,协调同级财政收回废止项目涉及资金;对开工后长期停工项目,依法进行清算,据实结清应付款项,协调同级财政收回剩余资金。通过动态清零废止“僵尸”项目,全力消化资金结存,提高后期扶持资金使用效率。
“试点先行”分类实施。一是积极探索后期扶持项目全过程咨询试点,分批、分期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二是针对水库移民有土、少土和无土安置的不同特点,开展城镇化安置移民后期扶持方式方法课题研究,在具备条件的地区试点配置优质资产、发展物业经济。三是加大移民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机制研究,确保“水库移民扶持基金投向产业发展项目所形成的经营性资产,产权归移民村集体所有”。
“奖惩并举”提高绩效。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对后期扶持资金绩效的影响,持续加强跟踪问效,每季度调度一次资金进度、通报一次工作情况,对资金结存量超过警戒线的州、市开展督办,对问题严重的县、市、区直接点名通报、限期整改。对再三通报、督办后,资金结存率仍超过警戒线的地区,扣减当批次按因素法分配下达的后期扶持资金,调整安排至执行进度较快地区。切实树立起资金支出越快、绩效管理越好、支持力度越大的鲜明结果导向。
从学习外省先进经验,到书写本省历史答卷,云南水库移民干部不断克服先天资源不足和后天条件受限的困难,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时刻践行服务移民群众的初心使命,树立了云南后期扶持工作的良好形象。2022年12月,云南省的中央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绩效连续第6年被财政部、水利部评为“优”等次。目前,全国仅有7个省区获得此殊荣。(李竺晋)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