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十个一”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

时间:2022-12-2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佚名

加强县级工会工作是深化工会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夯实工会基层基础的关键环节,发挥工会职能作用的内在要求,对提高工会整体工作水平至关重要。为此,云南省普洱市制定“十个一”工作措施积极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把市各级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是为深化工会改革创新、加强县级工会工作的整体合力而开展的专项工作,将通过一年的时间,推动县级工会实现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服务阵地强、制度机制强、作用发挥强“五强”的工作目标,把县级工会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围绕省总工会实施县级工会“八项提升行动”具体工作清单,紧扣县级工会对口联系单位“十个一”任务清单,制定“十个一”工作措施。即:成立一个机构,围绕一个重点,开展一次调研,组织一批活动,完善一批制度机制,解决一批问题,组建规范一批工会组织,建成一批阵地,打造一批工会品牌,培育一批示范典型。

成立一个机构。成立市总工会“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任组长,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常务副组长,市总工会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总工会调研员、各部室(中心)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组织和维权部,负责专项工作统筹协调,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和推进。

围绕一个重点。紧紧围绕推动县级工会实现“政治引领强、组织功能强、服务阵地强、制度机制强、作用发挥强”五强目标这一重点,完成对口联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巩固深化、成果转化四项重点任务,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夯实打牢工会基层基础。着力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不断加强“小三级”工会建设,吸引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群体加入工会。优化强化基层工会职能,建会入会工作联动,建优服务职工阵地。持续推动工会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县级工会加强年”专项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一次调研。按照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安排部署,全总研究室对口联系宁洱县,省总工会副主席对口联系思茅区,省总工会研究室对口联系墨江县,省总工会机关党委(人事处)对口联系澜沧县,市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2个县级工会,实现上级工会对全市10个县级工会对口联系全覆盖。市总工会领导班子成员到对口联系的县级工会实地调研指导推动工作。实地调研要坚持基层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合县级工会实际,深入调查了解,组织1+N项重点工作调研,对加强县级工会和基层工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及时总结提炼,提出解决措施建议。要围绕政治引领、力量配备、组织建设、经费保障、阵地建设、作用发挥、经验做法及问题建议7个方面,按照对口联系县级工会调研参考提纲撰写调研报告。

组织一批活动。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在全市县级工会中普遍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基层宣传宣讲活动;以宣传推广基层工会干部和一线职工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县级工会工作的经验做法为主要内容,开展宣传县级及基层中先进模范人物的“劳动者风采”宣传活动;是深入开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劳动者风采”系列报道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读书分享、知识竞赛、小型慰问演出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有条件的县级工会组织实施全省职工演讲比赛暨云南省“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和全国职工演讲比赛初赛;推动云南省困难职工帮扶服务“1+10”制度文件落实落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纳入工会帮扶服务范围,主动积极参与人社部门组织实施的就业服务活动,推广困难职工线上申请程序,县级工会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困难职工纳入工会困难帮扶、常态化送温暖、金秋助学、技能培训促就业等帮扶服务范围;县级工会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法律宣传,积极开展劳动用工法律体检专项工作,积极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推进工会普惠服务工作,推动工会“六惠”服务项目、“四送”活动、职工医疗互助、职工疗休养等工会服务品牌更加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工会服务职工的项目活动;县级工会要以基层工会干部和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体,举办工会业务培训班;县级工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急需的职业(工种),深入开展产业工人、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持续开展工会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专项工作,通过蹲点调研工作推进基层工会工作扎实开展。

完善一批制度机制。持续完善工会向党委定期汇报制度、政府与工会联系会议制度;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县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列入县级党委政府督查事项或计入综合绩效考核;县级厂务公开协调领导机构实现100%覆盖,县域内已建工会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建制率必须达到90%以上;健全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县级工会100%建立县级“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构;县级工会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定期研究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落实《云南省工会深入推进集体协商提质增效县级达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建立健全不同类别基层单位工会专兼职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措施和办法;建立县级工会职工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县级工会职工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度和机制;不断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优秀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基层工会或工会联合会担任专职主席或挂职副主席,研究制定县级工会在专项工作中统筹使用县域内工会干部和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具体办法;加强工会官方发布渠道建设,健全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处置机制,建立县级工会网格信息员队伍。

解决一批问题。根据调研情况,对照问题清单推动解决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项列出问题清单,提出具体举措,坚持内外协调、上下联运,共同推动问题解决。是对于需要与党委、政府沟通协调解决的问题,上级工会应及时向地方党委通报,推动地方党委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共同研究解决;对于向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对口联系单位提出需帮助解决的问题,县级工会应认真研判,请求解决事项应属于市、县(区)总工会通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重点疑难问题;对于可由县级工会自行解决的问题,县级工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解决。

组建规范一批工会组织。突破“重点建”,每年集中开展一次建会入会行动,推动新业态企业在县域内下属企业或单位普遍建会,带动其关联企业建会,持续开展25人以上非公企业建会入会工作;持续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县(区)至少建立1个覆盖四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直接发展会员的县级新业态行业工会联合会,并积极参与省总工会工会联合会项目申报,推荐符合条件的县级工会联合会申报省总工会补助项目;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带群建工作的意见》,主动对接县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开展建会入会联合摸排、联合调研,积极推动党建带工建示范点建设,每个县(区)至少有1个组织建设规范、作用发挥明显、职工群众喜爱的党建带工建示范点;以县级工会为实施主体,力争2023年完成全市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达标和分类定级,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小三级”组织体系;推动县级工会对所属的乡镇(街道)、开发区等园区工会开展规范化建设。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工作基础、不同组织形式的基层工会,围绕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标准,实行分类指导,推动基层工会提高工会规范化建设水平,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全面实施工会组织和会员实名制采集录入工作,实现县级工会组织、会员采集全覆盖和会员实名制动态管理。

建成一批阵地。不断提升服务阵地效能和发挥作用水平,持续推动将服务阵地打造成县域内职工活动和开展服务的重要场所。2023年建成思茅区、墨江县、西盟县、市工业园区职工服务中心新建项目,完成孟连县职工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县级工会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得到提升;县级工会要将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申报列入《云南省总工会职工服务阵地建设三年(2023-2025年)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库,实现全市经济较发达、职工人数多的县级工会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或职工服务中心全覆盖;县级职工服务中心要积极主动申报全省服务职工综合体试点建设,在全市县级工会中建成至少1个示范性好、辐射功能强的服务型、枢纽型县级职工服务综合体;每个县级工会至少选定1个乡镇(街道)打造职工之家示范点建设,职工之家具备组织入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文体活动等活动功能;落实《云南省“数字工会”2023-2025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做好工会基层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管理,用好数字工会平台,把对职工的服务和活动搬到网上,坚持应上尽上原则,吸引更多职工主动上网、积极上网、积极用网,让“数字工会”和“云岭职工”“普洱工会”系列平台成为工会同职工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新阵地,成为了解职工、服务职工、为职工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打造一批工会品牌。按照“一县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原则,县级工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工会亮点工作和工会服务品牌;县级工会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聚焦先进制造、绿色能源、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茶叶、咖啡、肉牛等产业,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每个县至少建立1个县级示范性竞赛品牌;深化劳模、工匠、职工创新工作室选树工作,每两年至少开展1次“五小”“名师带徒”、职工创新补助资金项目等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培育一批示范典型。注重在县级工会中培育打造示范点,注重发现基层工会中示范典型。尊重基层和职工首创精神,善于发现、总结、提炼全市各级工会在开展“县级工会加强年”工作中探索的有效做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案例和模式,做到边研究、边推进、边总结、边推广。要主动借助新闻媒体宣传工会工作成果,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深厚的氛围。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