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家木,1948年4月生,196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入伍,1971年3月退伍分配在原蒙自县公检法机关工作,1989年2月调到红河州老干部休养所任副所长,2002年5月光荣退休。工作中,他先后受到省、州、县等各级表彰奖励12次,1984年7月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评为云南省检察系统先进个人代表。2022年,被授予红河州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退休后,他一如既往地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退役军人的“贴心人”
宁家木退伍后成为战友的召集人,采用多种形式教育引导战友保持部队光荣传统教育,号召大家爱党爱国爱人民,参与抗灾抗疫捐款捐物、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等工作,使老兵们共同增添正能量。
2008年,原蒙自县的老战友举行抗美援越40周年纪念活动,宁家木收集了战友们年轻时在部队的照片和影视资料,采访了退伍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家庭和谐、教育子女成才的事迹,制成光盘,并复制350张分发给大家。光盘最终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干休所播放,老首长和老战友观看后,称赞这是一部退伍老兵自我教育、自我砥砺的宣传教育片。
传承京剧的“用心人”
京剧是中国国粹。宁家木2003年6月组建成立蒙自京剧协会,2007年7月参与组建成立红河州京剧协会,至今,任蒙自京剧协会秘书长19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蒙自京剧协会从成立时的21人发展到90多人,在南湖公园军山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有着价值20余万元的戏服行头,经常向游客表演京剧专场,每年参加州市部门组织的和社会邀请的演出二十余场次。
所有会员毎个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自行参加练习演唱,有些会员还向社会免费开办京剧培训班,义务到蒙自银河小学培训学生京剧艺术。蒙自京剧协会,曾经被昆明和外地来的戏友誉为云南第一票房,协会的节目多次获奖,2021年评为蒙自市“优秀文艺协会”。宁家木在协会从事联络、摄影、文秘宣传工作。制作视频光盘、宣传专栏供市民观看和查阅,曾主编《京剧图片集》印发600册。
修史编志的“有心人”
宁家木的故乡蒙自市新安所镇,是明朝廷设置在南疆的一个四品军事守御千户所,这个地方从西汉设置贲古县以来人烟不断。20年来,出于爱好和乡亲们的托付,他记录了亲戚前辈们讲的地方历史,捜集查阅了20部家谱,结合明清史书、地方志书、网站资料,自费到南京、滇南有关县市调查,基本掌握了蒙自市新安所和部分家族500余年的历史。他任《新安所镇志》执行副主编,参与《新安所镇志》的编撰工作。他经常为国家媒体和文史系师生来访者讲解新安所历史,无偿提供资料和图片。2011年编辑《新安所古今概述》光盘,自费制作100多盘无偿赠送。
服务群众的“热心人”
寻根访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传统文化。新安所历史悠久,多年来到新安所寻宗访祖的人不少,每当找到宁家木,他总是热情接待,义务帮助群众办理。他指导屏边县和平乡底咪底村编修《滇南李氏家谱》。2019年4月,屏边县和平乡底咪底村派人与他联系后,李氏家族6人来到他家,请他讲述了新安所的历史和李氏家族在新安所的情况。并帮助他们全家族的修谱。在一年半的修谱时间里,他经常在微信和电话上与李氏家族交流,两次应邀去参加李氏家谱编修研讨会。李氏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宁家木经常宣传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传统文化,促进了家族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帮困扶贫的优良传统。
传播文化的“真心人”
宁家木于2015年参与《蒙自民间传说故事荟萃》撰稿,参加《蒙自文化丛书》中的新安所镇、文澜镇、老寨乡的拍照、调查和提供资料。他广泛义务为社会拍照,为群众义务修复陈旧破损的老照片,有关报刊登载了他撰写的文章100多篇。2017年,他应邀为新安所镇中心小学义务编辑《梦萦新安》乡土教材,学校按照师生人数印发了1400多册。此外,他应邀为新安所镇“母亲学校”作“家规、家训、家风”专题讲座,参加州妇联举办的“好家风访谈”活动,参与中央电视台10频道《中国方志——蒙自》摄制工作。2020年被蒙自市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老有所为,夕阳正红。宁家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发挥余热,为推进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再作贡献。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