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梨园水电站率先于2020年完成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终验工作,观音岩、龙开口、鲁地拉水电站分别于2022年9月、11月实现省级终验目标,阿海、金安桥水电站将于2022年12月完成市级初验。年内,在建六级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现全面验收工作。”说起水电站工程竣工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工作陆续验收,丽江市搬迁安置办主任胡革荣心里不禁翻腾起一股自豪之情。
出真招 争分夺秒抓建设
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2003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梯级水电站的开发方案,其中,淹没区和枢纽工程建设区涉及丽江市约36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蓄水发电的6座水电站(梨园、阿海、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水电站),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涉及丽江市移民45697人。
虽然已建电站蓄水发电、移民安置任务转入扫尾和后扶阶段,但面对项目建设周期长、实物指标清理慢、项目设计变更难及资金保障不及时等因素,产生了艰巨繁重的移民安置后续问题。对此,丽江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搬迁安置办的具体指导下,多次专题研究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建立“百项化解行动”工作机制,深入各县(区)和各水电站库区、移民安置区,开展调查研究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移民安置存在的后续问题和实际困难。针对调研排查中发现的全市6座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存在的问题表现,认真梳理明确了亟待化解和处理的移民安置后续问题147项,制定实施搬迁安置后续问题“百项化解行动”方案清单,多措并举、压实责任,推进搬迁安置后续问题“百项化解行动”落地见效。
保民生 全力以赴促“安居”
电站建设移民搬迁给库区群众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移民安置点,一栋栋崭新的楼房矗立着,安置区内学校、农贸市场、卫生院一应俱全,崭新的楼房、宽阔的道路、优美的绿化,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老人们闲坐聊天……
说起被淹没的“故土”,古城区七河镇金龙村76岁的移民群众周文龙说:“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就这样淹没了,虽然舍不得,但水电站是国家重大项目,没有理由不支持。”对于新生活,周文龙觉得过得还不错。
观音岩水电站中心镇兴民社区村民冷正财也对于如今生活中的喜人变化感慨不已:“现在生活条件很好,办事、就医、就学比以前更方便,环境好、更干净,闲暇之时还能到广场散散步,终于实现了祖祖辈辈多年的梦想。”
电站移民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涉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为切实保障和维护移民群众利益,在省搬迁安置办组织对丽江市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丽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各司其职,强化督促指导,坚持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要求,及时召开碰头会、专题会、推进会,涉及各方紧紧围绕时间节点要求,全力推动工作。同时,立足逐年补偿机制,在确保移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宜农资源,多种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移民增收。
谋发展 因地制宜助“乐业”
丽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抓产业必须抓营商环境、抓发展必须抓市场”的理念,围绕把丽江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绿色开发先行区,锚定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的目标,着力推进移民后扶工作,主动融入金沙江绿色经济走廊,拓宽了移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美丽乡村,将移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
期间,丽江市夯实培养强村富民带头人、持续深化移民人才培养、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基础性工作,树立发展新思路。高标准打造移民特色镇、高质量培育林果新产品、高效益养殖草食畜牧业,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力争后扶产业规模发展。
如今,移民“一县一业”布局正在形成,永胜县软籽石榴、沃柑,古城区金沙木梨、食用玫瑰,玉龙县食用菌、中药材,华坪县芒果,宁蒗县青花椒、青花梨等一批移民特色产业发展示范项目已初见成效;推动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发展;坚持融合转型,推动特色乡村旅游延伸发展。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坚持促进就业,推动劳务输出产业发展。通过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引导移民有序务工就业。
“‘一库八级’规划总装机容量2096万千瓦。已建成的六级水电站总装机1376万千瓦,均已下闸蓄水并网发电。其中,梨园水电站总装机240万千瓦、阿海水电站总装机200万千瓦、金安桥水电站总装机240万千瓦、龙开口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鲁地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6万千瓦、观音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涉及水电移民共38602人。”这是丽江开展六级水电站收口验收工作总结中的一组数字。数字也许是抽象、枯燥的,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无不凝聚着丽江市无数移民干部和移民群众的智慧、汗水与奉献……(杨婧瑶)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