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美村庄”建设号角吹起,“绿美”之花开遍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乡村各个角落。一条条干净平整的硬化路通组入户,一面面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墙增亮添彩,村民房前屋后芬芳四溢的“小花园”、瓜果飘香的“小果园”、绿意盎然的“小菜园”,共同绘制成一幅幅宜居惬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别出心裁自建“小花园”
杨万乡董定村委会坪子村小组,家家户户门前都种满了鲜花绿植,院落干净整齐,村内处处是风景。走进村民郭荣书家,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他家建有一个长约2米、宽1米、高1米的水池,水池中有不少鱼儿伴随着绿植畅游在郭荣书自己堆起来的假山周围,水池台上栽种的凤仙花、四季海棠、兰花、红见苋等花卉绿植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水池假山与花坛盆景共同把庭院装扮的绚丽多姿,看着别致的庭院,闻着满院的花香,郭荣书笑容满面地说道“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好了,每天打扫打扫卫生,种花养花,日子过得舒心了。”
走进六河乡南令村委会六林冲村小组,你一定会对这个村庄印象深刻,在村口的“沁心亭”向下望去,是绿翡翠般的南令水库,它就像嵌在六河乡山间的一颗璀璨明珠,美得动人心弦。这里家家户户主动参与绿美村庄建设,空地被栽种上各色花草,一个个特色“小花园”让人目不暇接。
群策群力共建“小果园”
达干村小组位于杨万乡西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降雨丰富、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橘子、凤梨等水果。自“绿美”之风吹进村庄,村组老少在党员带头下齐上阵,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小果园”。老年人出谋划策,年轻人动手改造。水缸做果盆、废弃木块做水果种类标识牌、闲置青竹做果园隔离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瓜果飘香的小果园“横空出世”,不仅美化了庭院,更满足了村民的味蕾。“大家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将自家闲置庭院打造成小果园,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还能尝到鲜美的水果,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去卖,增加收入。”谈起村里的变化,杨万乡哪都村委会达干村小组副组长陆维达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天保镇天保村委会黄瓜录村小组长赵友荣家的树番茄果园里,一群人正高兴地采收着树番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起丰收的喜悦。随着边境小康村建设的顺利实施,黄瓜录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家家户户纷纷把空闲的土地建成“小果园”,一举多得。
精耕细作建造“小菜园”
杨万乡董定村委会良子村小组,57岁的村民邓国权在自家的小菜园内摘了些豌豆尖,“今天中午就吃豌豆尖炒鸡蛋”,邓国权笑呵呵地说,“院子改造后,不仅能种花,还能种菜,跨过门槛就能摘菜吃,方便得很。”原本杂物乱堆乱放、杂草丛生的水泥院坝,经过一番改造,“摇身一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小菜园,不仅美了环境,还让村民吃上了原生态的绿色蔬菜。像邓国权家这样的受益者不在少数,乡村庭院的合理利用,聚合村民闲散劳动力,真正实现把农家庭院的“方寸地”建成便民利民的“幸福园”。
“下一步,杨万乡将持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典型引路,奋力推进‘绿美村庄’行动,让绿化、美化成为全乡农村人居环境最大标签和最亮底色。”杨万乡党委书记说道。
自麻栗坡县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以来,以打造“小三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庭院,改善村容村貌,致力于形成出门赏花、抬头摘果、低头采菜的自然乡村景观,助力村民生活幸福感指数不断攀升。(常馨月 吕云友 刘芳 谢灵莎 刘云艳 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