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华:传承非遗文化 绣出精彩人生

时间:2022-11-22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起慧兰

彝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善于刺绣,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罗武庄乡羊成庄村委会,有着这么一群绣娘,靠自身的手艺,将千年指尖技艺不断发扬光大,绣出精彩人生。

(美丽的彝族服饰)

羊成庄村是南华县罗武庄乡有名的彝绣村,全村共有443户1942人,90%以上都是彝族人家,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传承千年、绚丽多姿的彝族刺绣。有那么一句话形容彝族姑娘“开始会说话就会唱歌,开始会拿针就会绣花。”

(绣娘们在刺绣)

彝绣即彝族刺绣,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创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手工艺。彝族先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诠释,以及他们的聪明睿智融入了刺绣,展示于服饰。2008年,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花双鸟图)

彝族服饰以黑、红、绿、蓝为主色调,辅以各种颜色,整套服饰色彩浓烈、火红艳丽,集中反映彝族人图腾崇拜、热情奔放的民俗特点。彝绣图案有较为形象的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鸟兽和抽象的几何形图纹,图形对称,色彩艳丽,较为整齐。彝绣最大的特点是图案抽象,相比写实,彝族绣娘更喜欢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依托个人想象力创作的服饰,乍看仿佛都一样,细看则每一件每一片都各有不同,彝族人民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描绘着生活与情感,历史与未来。

(打籽绣双鱼图)

当地彝族刺绣最常用的针法有平绣、叉针绣、走线绣、扣边绣、贴纸秀、贴布绣、梳针绣、辫子绣、打籽绣9种。绣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帽子、包头、衣服、围腰、马甲、裙子、裹背、鞋子、鞋垫、挎包、饰品等。一件件精美的绣品展示出了绣娘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展示出了彝家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念。

(平针绣马缨花)

羊成庄村的罗应兰凭着自己的好手艺,成为一名专业绣娘,2022年2月荣获手绣制作工高级职称,“我作彝绣已经十多年了,自从有了这门技术后,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家门口就能就业。”罗应兰高兴的说。

(女士挎包)

近年来,罗武庄乡积极扶持彝族刺绣业发展,依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定点帮扶资金,联合县人社局对全乡110多名脱贫人口开展彝绣技能培训6期,培训绣娘2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不断提升绣娘技艺水平,促进彝绣产业乡土人才培养,着力推动彝绣产业化发展。

(车间培训)

据悉,罗武庄乡有七彩彝绣扶贫车间1间,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1个,彝绣经营个体户2户,绣娘90名,其中,与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签订合同固定坐班刺绣的专业绣娘24名,荣获“楚雄州百名绣娘”荣誉称号绣娘6名,取得手绣制作工高级职称绣娘3名,技能达标与车间签订订单协议的绣娘46名,车间每年与绣娘签订订单协议50余万元。

(灵动的玫瑰花)

随着彝绣产业的发展,彝绣产品类型由以前单一的民族服饰向艺术收藏、宾馆饰品、旅游饰品、居家用品等多种类型延伸,市场情景广阔,每年产生经济效益达150万元以上,彝绣再也不是自穿自用,而是当地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彝绣产业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继而推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慧兰)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