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彩云镇“四化三模式”抓实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2-11-2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路文清 袁旭忠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彩云镇位于师宗县城南端,处于曲靖市与红河州结合部,交通便利,省道“师弥”线穿境而过,具有“一脚跨两州”的区位优势,幅员面积190.6平方公里。全镇辖8个村(居)委会、59个村(居)民小组,共有9044户40286人。全镇现有脱贫户1947户8142人、三类监测对象111户387人。2021年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彩云镇紧紧“44413”的目标定位,以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产业先行。

(彩云镇红土村张家寨一角)

党群联合促“四化”

该镇强化党建引领,“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作用,把企业发展优势、土地资源、富余劳动力等资源有效联合,形成综合优势,按照“144150”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4万亩烤烟、1万亩高端蓝莓、1万亩美国黑桃、1万亩有机蔬菜、1万亩足法辣椒、年出栏50万头子猪养殖产业,实现“党群联合促四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土地流转规模化。针对农业产业散、小、弱的实际,通过特色产业带动、龙头企业拉动、专业合作社推动,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采取引龙头促流转、土地入股促流转、农户连片联合促流转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流转。目前,全镇流转土地2万余亩。

产业发展特色化。围绕“特色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有机蔬菜、黑桃、蓝莓、提子、香葱、足法辣椒、万寿菊、皎白等特色产业,持续推进种养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塑造特色鲜明的彩云农业产业品牌形象。

(彩云镇红土蓝莓基地采收现场)

规模用工常态化。产业落地生根,劳务用工增加,用工需求稳定,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红土蓝莓基地,5月中旬至7月底到基地务工人数每天达1000余人,其余月份用工均在100人左右;蔬菜基地平均每月用工量在400人左右,香葱产业用工量每月近千人,其余产业基地劳务用工也实现了规模化、常态化、稳定化。不仅解决了辖区内务工问题,还带动周边乡镇的群众到基地务工。

就近务工组织化。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把劳务经济和农业产业作为主要措施,针对土地流转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问题,该镇党委政府牵头研究,以村为单位成立8个合作社,有序组织群众就近就便务工,确保群众土地流转后能务工增收。劳务用工报酬结合当地市场实际进行调整,用工高峰期增长20%—50%,并给予适当交通补贴,日常工人工资100元/天,高峰期150元/天。此外,还采取就业培训转移输出和建基地就地务工相结合的方式,有序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年实现劳务经济1.5亿余元。

(彩云镇红土香葱基地移栽现场)

利益联结“三模式”

在抓产发展的同时,该镇持续抓好产业联农带动富农工作,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该镇辖区蓝莓基地年产蓝莓鲜果40万公斤左右,实现产值近3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年劳务费支出750余万元,土地流转金支出160余万元。该基地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后,红土村委会65户脱贫户流转土地获得收益40余万元、74户脱贫户120余人到基地务工实现劳务收入200余万元,群众受益匪浅。

“订单农业”模式。该模式采取“公司+合作社+烟农”的模式,涉及农户5206户,其中:脱贫户、三类监测对象986户,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7亿元,户均可实现收入32600余元、人均可实现收入9000余元,是解决脱贫户、三类监测对象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

(彩云镇白泥塘村辣椒获丰收农民乐)

“集约化经营”模式。针对农户土地散、小的特点,引进外地企业到彩云进行集约化经营,该模式主要是茭白、香葱、叶菜类蔬菜等产业,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方式,实现土地流转1.5万亩、流转收入2400万元。同时,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余人就近就地务工,日均务工收入200—300元之间。(路文清 袁旭忠)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