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文山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密围绕“三个示范区”建设、基层一线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将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充分融合、有机衔接,吹响集结号,抓基层、强基础,抓人才、强支撑,全面提升人才流动便利度,为各类专家人才汇聚基层一线创兴创业注入了强大能量。
畅通渠道“引得来”。开发制作“智汇文山”微信小程序,在州级和各县(市)分层建立“乡情聚才”人才库,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多形式宣传州内投资项目和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制作创业项目清单,加大金融扶持,优化政务环境,大力回引一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收集整理1200余名文山籍在外优秀高层次人才信息,引进2.18万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州内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依托招商引资引进各类人才1.2万余人,回引2400余名文山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拉动投资19.3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200余个,帮带627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坚持把基层人才招引作为全州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招引“源头水”,持续加大公务员、事业人员招录倾斜力度,一大批优秀人才涌向乡村振兴主战场。近三年来,全州招录公务员668人(其中:乡镇<街道>423人,占63.3%),事业单位人员9565人(其中:乡镇<街道>6553人,占67.8%),极大补充了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生力军”。
政策保障“下得去”。制定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实施意见》《文山州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近年来,累计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2563名(其中: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方面专业特长的1533人,占59.7%),覆盖全州851个村(社区),覆盖率达86.22%;每年调整交流1000余名县级教师到乡(镇)、村一线支教,择优选派160余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选派200余名州、县医疗卫生人才下沉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推进“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采取“五个一批”的模式,精准选派4311名各行业(领域)的专家人才以及乡(镇)“土专家”“田秀才”投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承接做好中央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其中:医疗人才10名,教育人才36名,科技特派员60名),并从州级调整充实30名科技特派员到各产业小组,所有“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已全部到岗到位。
搭建平台“干得好”。依托绿色铝、三七、辣椒、水稻、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资源,认真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在产业和科研一线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将州级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的州级财政支持分别由原来的每年20万元、10万元,提高至30万元、15万元,连续支持3年。先后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77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1个、省州企业技术中心40个(其中:在铝矿产业、生物制药、三七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州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累计发放财政支持资金706.25万元。实施州内13个创业平台优化提升行动,孵化出园企业451户。严格落实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政策,连续5年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发放特殊生活补贴703.1万元。同时,引导500余户民营企业、商会(协会)参与“万企帮万村”,在边境一线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40余个,吸纳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续发展。
培训培养“落得实”。制定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持续擦亮“文山大讲堂”金字招牌,深入开展“远学浙江、近学红河、身边学典型”活动,加快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全州共有32名高层次人才入选省“两个计划”,入选“兴滇人才奖”2人,培育国贴、省突、省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19人,选派9人参加“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省外研修访学,252名基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省、州对口部门研修,培训社会工作人才1860人(次)。项目化推进“兴文英才计划”8个系列人才专项,先后选拔470名优秀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全州人才资源总量达29.92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8.77%,人力资本占GDP比例达14%,人才贡献率达23.71%。拓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渠道,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全州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9.49万人,年均增长4.32%,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2名以上致富带头人,每个乡(镇)都有农村实用人才聚集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邬维平 文山州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