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款曲》作者李春)
作者简介:
李春,1974年生,前《曲靖日报》记者、编辑,现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的策划、创意等工作。
(《腹中款曲》封面)
云南首部系统梳理曲靖独菜的历史演化过程和现实存在样式的著作《腹中款曲》最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观点独到且独具创见,文辞精彩且充满哲学意味,读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作者从云南一地出发,却又落脚于中国大地,满眼写的是日常饮食,拨开的却是人类的共同乡愁,是国内近年难得的美食文化佳作,是了解曲靖了解云南的窗口。近日,本网记者对作者李春进行了专访。
问:首先祝贺您的新作《腹中款曲》问世,作为一名前媒体工作者,我想知道您的第一部作品为什么会选择以一本饮食书籍面世,或者说您写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呢?
李春:这是很多朋友都问过我的一个问题,我不记得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了,好像又都没有回答。的确,对于写作和饮食来说,二者都不是我的职业也不是我的专业,写作固然是业余的,餐饮于我更是沾不上边,但吃饭却是熟悉的,天天在做的事情。
这本书的诞生,确系偶然。因为我之前偶尔会写一点零碎的饮食短文以自娱,后来有朋友读到后觉得有点意思,就建议我继续写下去,我也觉得挺好玩的,于是萌生了这样的想法。2020年我从西双版纳回来后正好有空,就用了大约3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了一下,最终成了今天的样子。有朋友说,为什么我们吃了同样的饭就没有你那样的发现呢,我回答说可能是你把吃饭当成了工作,我是把工作当成了吃饭。每一次吃饭,我都觉得是一次餐桌上的田野调查,杯盘就是另外一块田野,杯盘在桌上,田野就藏在后面,很近。当然,曾经的媒体工作经历,现在看来可以当作是这本书的前期准备。
如果要说缘起的话,我觉得正是因为今天太枯燥,所以我们才要好好吃饭。我像拿筷子一样拿起笔,去拨弄那些词语之菜,遇到中意的,就拣起来,放到自己碗中。这是我吃的另一碗饭。同样,我像拿笔一样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就是舌头之写。
(《腹中款曲》内页)
问:有的读者说《腹中款曲》可以看作是曲靖市的美食推广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寻觅曲靖美食,有的读者说《腹中款曲》是“写给每一个过客或归人最好的曲靖说明书”,著名诗人于坚在序里也说“写得好看而实用,生动活泼,有味道”。您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饮食是乡愁,一头连着故乡,一头连着远方”,《腹中款曲》似乎正是这样一本书,表面看写的好像是饮食,实际上写的是乡愁,在书中随处可见饮食与大地、生活与大地的联系,我们还可以在书中通过美食领略到曲靖甚至云南的山河之美和风土之美,您自己认为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
李春:每个人看同一本书也许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如同有的朋友看到书以后认为它是一本美食书籍,并且介绍我是美食家,这把我吓一跳,并且热心地给我介绍我没有写到的美食,还张罗要带我去吃。曲靖很小,食物很大。即使今天曲靖已成为我的故乡,但就那么一个小城,我有幸吃到的食物也仍不及万一,并且我相信它是永远吃不完的,因为与曲靖相连的大地太大。这时你会发现人是很渺小的,不要说在宇宙面前,就是在一盘菜面前,你也是很渺小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是没有美食家这回事的。说它是美食书籍,它又缺少美食书籍常见的要素,比如食材清单和烹饪方法等,那些想要从此书中学到某种菜式做法的读者一定会失望的。
出版社的编辑说它是“一部梳理曲靖独菜的美食之书,一部书写人类乡愁的回乡之书”,的确,书中的食物背后,无处不在的就是故乡。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故乡,少年有少年的故乡。一位友人的孩子从美国回来,这位20岁的年轻人居然对这本书入了迷,常在半夜和母亲讨论书中食物和少时味道,兴致盎然,回美国的时候也把这本书装进了行李箱,说是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读读,这让我很受感动。我想,并不是这本书在起作用,而是故乡在起作用。也有读者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它,但我已说过,对于写作我是业余的,我不知道文学是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怎样去迎合一个读者。唯一可以保证的是,我的写作是真诚的,当然也是懵懂的。
所以,它到底是本什么书,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答案都在读者那里。每个人都是吃饭的主角,我断然不敢代庖,只是我在谈吃饭的时候,我是在谈故乡。我甚至不觉得它是一本书,它只是用一个瞬间来对另外的时间进行一次固定的行动,就像一张照片,我不是相机本身,我只是按了一次快门。
(《腹中款曲》内页)
问:我在您的书中也看到很多饮食与地理、饮食与历史相关的描述,那么,食物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的?食物的确是一种自带密码的东西,你觉得这个密码是什么?
李春: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诗经》里就有“饮食”一词出现,《荀子·大略》里也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荀子把饮食提高到事关国家稳定的政治高度,足见饮食之重要。秦律中的《传食律》中规定了沿途地方政府要向邮政工作人员提供的饭食有谷物、酱、蔬菜汤(菜羹)等,很详细。《仓律》中甚至有为驿马提供饲料的规定,马的吃饭问题与人同等重要。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长沙王吴臣之子的随葬品中甚至还有《美食方》的食谱,其中记载了各种动物的屠宰和烹饪方法,甚至有各种佐料的详细使用方法。汉文帝即位后,赐男子以爵位,女子按每百户赐予牛和酒,并特许连续五天宴饮大庆。古人常常利用饮食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比如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人太多,口味多样,虽然貌似百花齐放,但背后却有一种东西南北都要遵守的东西,人力无法改变的东西。这就是饮食之“道”,这个“道”就是规矩。
至于你说食物里面的密码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更难了,可以有科学层面的答案,可以有社会学层面的答案,可以有烹饪学层面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食物除了具有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外,它还饱含深厚的哲学,尤其是中餐的不确定性,充满了诱人的魅力。中餐食物的冷热、浓淡、干湿、荤素、生熟、软硬、深浅、方圆、大小、轻重、高低、粗细、火候、过与不及等等,无处不充满了辩证思想。中国的吃饭就是哲学,饭是哲学,吃饭的人是哲学,吃饭的规矩是哲学。至于你说的地理和历史问题,就是食物的空间和时间问题,是食物的坐标。孔子还认为,食物的烹调和享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中庸与修身的思想。食物会反过来成为检验人的东西,食物的密码也是人性的密码,人性都在食物里面。
问:曲靖被称为“独菜之乡”,我想问的是,“独菜”为什么会出现在曲靖而不是其他地方,或者说曲靖为什么会诞生独菜而不是其他的饮食形式?独菜与火锅有何不同?
李春:曲靖是南中国第一大河珠江的源头,境内又有几个大坝子横陈其间,这为曲靖成为“独菜之乡”奠定了物质基础。独菜的出现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流徙有关。从经济结构上来说,曲靖是农业大市、种植养殖业大市,这决定了这片土地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肉源和其他食材。从经济发展程度来说,因为曲靖地处内陆,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源尾的珠三角地区相比,饮食风格意粗犷而不事精细,意豪放而不事雕琢,重“道”而轻“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是曲靖的饮食追求。
独菜,通俗说就是“一锅煮”,反映出了曲靖的先民们过去因为忙于农事而不愿在吃上花太多时间,或者说因为商业欠发达而淡化了对饮食的文化和艺术追求。凡手上有的食材,不论荤素都丢在一锅之中烹煮,这种追求便捷、高效的作风逐渐形成了今天这种独特的饮食方式,所以说独菜是一种务实之菜。务实,也是曲靖人的性格。
饮食是没有天然界限的,因为大地是相通的,人是流动的。但是,每一片土地上的饮食方式,对于生活其上的人来说,都是独特的和必然的,所以与其说是曲靖选择了独菜,不如说是独菜选择了曲靖。相信很少有一个地方会和曲靖的饮食方式完全相同,如果有,那至少可以说明那里的土地和人口与曲靖有着某种程度的暗合。
但是,精和粗是相对的,曲靖与广州是珠江两头的城市,源尾作为中国的“食都”与源头作为云南的“食都”,“吃在广州”与“吃在曲靖”表明了曲靖与广州有着共通之处,就是二者都注重饮食之事,因为它们都是各自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有人说曲靖的饮食缺乏包容性,“独”也有排外的意思,事实上,在曲靖,各种菜都可以做成独菜,独外有独,也就不独了。
独菜是火锅,但火锅不是独菜。用个比喻来说,火锅是九宫格,各种食材被划成平均的、平级的格子,互不隶属。而独菜则是子母锅,牛、羊、鸡、鱼、火腿为母,其它食材为子,有主次关系。但是,对你个人而言,则不必考虑那么多,你喜欢吃什么,什么就是主菜。
问:听说书中的插图都是您女儿画的,为什么选择让一个并不专业的孩子来画?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李春:本书的插图的确是由十岁的女儿来完成,背后之意是,饮食是一种刻在基因里的味觉记忆,它从儿时就开始生长,而成人之后的乡愁世界,也形成于孩提时期。我们现在怀念的,始终是故乡时期、故乡世界。我们现在怀念的,一定是故乡的那个水塘,光着屁股就跳进去的那个水塘,而不是那个金碧辉煌的、国际标准的,要戴着游泳帽、游泳镜,穿着游泳裤才可以跳进去的那个游泳池,这个游泳池是个消毒池,跟故乡没有任何关系,在里面游泳更像是一种工作,是不相干的陌生人的偶遇。我们现在一放假就往老家跑,为什么?因为那儿有妈、有家,但今天的老家也已经不是故乡意义上的老家了,它是下一个城镇化的目标,但我们还是禁不住要往那里跑,是因为在那里你才会觉得心安,就是苏东坡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你是一个比别人有家的人。
(作者女儿为《腹中款曲》所绘制的插画)
让女儿参与其间,她画出来的是她的故乡意识。北京的孩子画出来的故乡可能是长城,她画出来的却是一堆土豆。不专业,有时候反而是真诚的保证。她牵引出来的每一根线条都是在无意识中对故乡的篆刻,我相信这样的篆刻在今天对她或许没有意义,但等她需要故乡的时候,这些线条就会复活,成为她的故乡记忆。我的故乡当然已不是她的故乡,她的故乡也成了我的异乡,我的故乡是陆良米线、炸洋芋,她的故乡已变成蒸饵丝、辣子鸡。
另外一个原因是让她画可以节省成本。一开始她不愿意,后来我说要支付稿酬,她才动了心,一画完我就按约定支付稿酬给她,我想让她知道美好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但是除了这个价值,她好像对书本身并不感兴趣。她反而是对饮食有兴趣,她经常和我讨论浅显的饮食知识,她的某些观点对我也是一种教育,比如她就觉得洋芋很伟大,她几乎每天都要吃,有时候甚至自己动手做她想要的洋芋。也是她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我:食物才伟大,我们很渺小。
我也希望她通过吃饭知道:世界不止课本那么大。
【内容概要】
曲靖是云南著名的“独菜之乡”。独菜,独立成菜,一菜成席,一菜成系。本书系云南首部系统梳理曲靖独菜的历史演化过程和现实存在样式的著作,用朴实的笔写极重的情,力图在世俗吃喝中寻找故乡世界,将凡俗的“吃”升华为“食”,将烟火缭绕中蕴含的生活美学赋予思辩且饱含诗意的记录。从食物开始,探索肉身的腹中世界与自然世界、人文世界之间的联系,将传统与现代、学术与艺术相结合,写的是曲靖,又很云南;说的是云南,又很中国;写的是食物,又是生活和生命,生活和生命的源头。
本书跳出美食论美食,与其说这是一部写美食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写故乡的著作。本书语言风趣,视觉独特,观点独到,视野高远,跨度宽阔,大气磅礴,文辞精彩且充满哲学意味,自成一格,从云南一地出发,却又落脚于中国大地,抒写人类共同乡愁,将日常饮食与田野调查相结合,从人类学的角度反观饮食流变,是国内近年难得的美食文化佳作。
本书插图由作者十岁的女儿完成,背后之意是,人的味觉记忆,从儿时就开始生长,而成人之后的乡愁世界,就在孩提时代形成。饮食不是画在纸上的线条和色彩,是刻在心底的味道,刻在代际血脉中的情结。饮食不只是一碗饭,而是让一代接一代不息繁衍的饭碗。(张潇予)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