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坚持多措聚力文明实践,由“表”及“里”培育乡风文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新动能。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阵地建设、机制完善、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四轮驱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两个作用”,通过构建“四级书记+资源统筹+联席会议+活动组织+经费保障+管理考核”“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县委统一领导、中心统筹调度、部门协同配合、乡村推进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村规民约塑造文明乡风。制定印发《砚山县文明乡风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砚山县2022年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砚山县破除农村婚丧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的指导意见》《砚山县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等文件;修改完善11个乡(镇)108村(社区)995个自然村1289个村(居民)小组村规民约或社区管理公约,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推动群众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绿美行动促进环境提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绿美砚山”行动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县级统筹、乡镇主体、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示范带动、点线面协调推进、县乡村共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一处美”到“全域美”的赶超跨越目标,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受到群众认可的绿美典型,极大促进了乡风文明提升。
厕所革命夯实文明基石。把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高位谋划、科学部署,强化宣传、充分发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凝聚力量、重点攻坚。对全县所有无害化卫生厕所开展大起底大排查,集中人力物力完成所有厕所集中攻坚整改,全县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典型示范引领移风易俗。全县11个乡(镇)108村(社区)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新乡贤”作用,涌现出一批符合乡土实际,可学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做法。蚌峨乡六掌村委会坚持推行“一约四会”“街长制”“三个一点”“党员突击队”等制度办法,推动乡村治理制度化、管理服务精细化,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治理新格局。盘龙彝族乡在全乡各村寨建立《村民诚信管理办法》,配套组建了村老年义务监督员队伍、制定监督执行红白喜事请示报备制度、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全乡上下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良好新风尚。
理论宣讲涵养乡风文明。把砚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文明实践+理论宣讲”的重要载体,从党员干部、先进典型中选拔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党员干部、群众,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队伍,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小讲堂展大视野”“小平台成大舞台”的“院坝式”“小板凳式”“田间地头式”“双语式”宣传宣讲,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志愿服务浸润乡风文明。围绕“文明实践+”工作思路,坚持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载体,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砚山先锋行”、疫情防控、“我们的节日”、庆国庆和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要活动,依托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王有德故居”、阿猛会址等红色人文资源,倡导人人成为乡风文明引领者,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广泛凝聚人心,用心用情在为民服务中为推进把砚山建设成为“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凝聚了广泛的共识和力量。(彭显波 张玲珊 马丽娅 砚山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