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据官渡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官渡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建设专场消息,十年来,官渡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战场”,坚决当好“主攻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按照《昆明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官渡区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为93330.25吨、9883.42吨。2018-2020年合计完成COD新增削减10038.43吨、总氮新增削减2718.28吨、总磷新增削减291.35吨,分别完成任务量的125.1%、88.3%、135.5%,官渡区采取加强总量减排、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等手段使全区工业、生活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科学制定了《官渡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细则》《官渡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官渡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官渡区环境空气扬尘污染应急预案》,统筹合力推进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4家排放大于1吨的重点工业企业,均制定了《昆明市重点气污染物排放企业特殊气象条件应急响应“一厂一策”实施方案》。检查督促43座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并已竣工验收。在全省率先完成官渡区各街道PM10、PM2.5自动监测站建设,获取5万多条空气质量数据和1.9万多条气象数据,大气污染预警预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由4.17下降至3.13,下降24.9%,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较大。
官渡区辖区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紫色土等5类,10个土属,25个土种;以红壤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总面积的50%。官渡区重点强化“土十条”,实施调度管理,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结合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布设了3个土壤污染地块实时监测点位,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并逐年更新,加强用地准入,涉重金属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截止目前官渡区未发生向未利用用地非法排污、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力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重点完成盘龙江河岸整治及景观提升工程、海河环保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新宝象河环保清淤与生态修复工程、广普大沟水质提升工程、马料河水质提升示范工程、广福路截洪沟防洪综合整治工程等水环境治理工程,辖区15条主要入滇河道及重点支流均已实施工程整治。相继建成老海河处理站、普自村处理站、姚安河处理站等10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总量56400m3/d,建成老海河调蓄池、普自调蓄池、姚安河调蓄池等10座分散式调蓄池,总容积114800m3,为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建设过渡期间缓解片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提供了保障。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黑臭水体整改方案》及省、市相关要求,完成海河、广普大沟、姚安河、六甲宝象河、大清河(明通河)、小清河6条河道整治,其中:海河于2017年8月8日由住建部验收同意,为全国首条销号黑臭水体,其他5条河道于2018年12月通过市级验收。
生态湿地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宝丰、星海等湿地6074亩,其中建成湖滨湿地4150.5亩。星海、宝丰湿地已成为官渡区生态建设的靓丽名片,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基地,接受国内外各单位考察学习及市民参观超50万人次。湖滨生态湿地为滇池湖岸线筑就起一道“绿色屏障”,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滇池湖滨带的生态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科普、休闲、运动的场所。如今,在湖滨湿地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闻得见花香,听得见鸟鸣。(马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