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巧家:听民声聚民意 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时间:2022-09-27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谢旖 蔡斌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玉屏街道滨江社区属移民搬迁后新成立社区,成立于2021年7月1日,社区共有房屋25栋29个单元,有住房2036套,总占地面积0.32万平方米,常住人口1729户5428人,下辖党支部5个,现有中共党员93人。滨江社区始终坚持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和目标,不断探索社区服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和方式,致力营造和谐移民社区氛围,让搬迁群众快融入、共治理,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线汇聚民意促融入

为了让群众更好、更快融入新环境,滨江社区党委不断完善群众联系工作机制,加强群众走访工作,整合县直单位、街道党员干部力量,进楼栋入家门开展“敲门专项行动”,深入社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困难,用“五心”促进群众快融入。

用“真心”倾听民声。滨江社区以“民意5来听”为核心,组建“听民情”团队,创建“听民情”阵地,搭建“为民情”平台,每月逢“5”深入到栋楼,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采取入户走访、在小区内随机了解和邀请群众到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电话、微信或加入业主群等形式,与群众“线上”交流;亭内放置“红色信箱”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以多样、便捷的途径,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凝聚民心、汇聚民智,已收集民意诉求300余条,其中解决民意诉求280条,办结率93%,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持续深化活动成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攀升。

用“恒心”纾困解难。以“有事帮您办”为服务宗旨,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建设服务阵地,配备服务队伍到户,服务体系到楼,以党员、楼栋长为负责人,以居民小组、党支部、“红色物业”为管理单位,面对移民群众难以解决、重复反映的问题做到不放弃、不敷衍,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解决群众移民房屋瑕疵、矛盾纠纷等“急难愁盼”的问题1万余件次,确保群众问题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有效推进社区稳定。

用“细心”提升服务。社区严格落实月走访制度,实时掌握群众动态,精准开展关心关爱行动,对特殊群体开展走访联系、上门服务、救助慰问,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坚持“网格化”精细治理,“红黄绿”精准管理,“大体系”精心服务的原则,开展精准化为民服务,确保对辖区内的所有住户每年至少全覆盖走访2遍,老党员、困难户等群体每月至少走访1遍以上,不断提升居民向心力和认可度。四是用“爱心”奉送关怀。聚焦弱势群体,在滨江社区建设“社区食堂”,为迎江社区、滨江社区、望江社区安置群众中年满60周岁的老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残疾、低保、特困、事实无人抚养等弱势群体4800余人提供了便利。整合辖区内的党员、群众、毕业大学生等各类社会人士500余人,组建自愿小分队,为社区建言献策、提供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众送米、送油等10次,帮助困难群众128人,把党的温暖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让空巢老人有去处、活动有阵地,切实减轻子女负担,促进社区和谐。

拓宽增收渠道能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是移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径,在县委、县政府和玉屏街道党工委的有力组织和统筹下,滨江社区不断加强移民群众的转移就业组织化,盘活安置区集体资产,抓好政策保障落实,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抓就业创业促增收。社区以网格化管理服务为抓手,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在困难群众就业、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等方面下功夫。由政府搭桥,面向全国择优引进8家人力资源公司进驻移民安置点,设立移民就业服务工作站,整合力量全覆盖开展就业摸排工作,累计统计社区劳动力2300余人就业意愿和需求。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方式,线下组织党员干部利用每月1至10日走访工作,送岗上门、驻点服务、入户动员,推送岗位信息1800余个;线上通过“微巧家”“巧家人社”等微信公众号、社区微信、QQ工作群等新媒体有针对性的向移民劳动力进行岗位、薪酬、报名流程、乘车服务以及后续保障等信息推送,实现了在家门口找工作。加强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工、焊工、中式烹饪师、电商、美容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00余人,培训后就业400余人,让移民群众实现组织化转移就业。

抓政策落实促增收。严格按时发放移民逐年补偿费和后期扶持费,确保移民群众“钱袋子”里始终有“底款”。加强对部分弱势群体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状态,针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严格按照城市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老龄补贴等申报要求,及时申报,给予保障。目前,社区有42户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坚决守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抓资源盘活促增收。面对群众一人多宅却收入较少的困境,社区组建租房群,通过多元平台,为社区群众发布租房信息,做好租客与租户之间的链接桥梁,让移民群众空房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房屋出租收取租金,拓宽创收渠道,同时也让城市周边群众租房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抓集体经济促增收。社区通过将农贸市场以集体资产出租的方式进行拍租,同时,社区将集体的13间铺面出租,每年社区集体经济可创收171万元,不断壮大社区集体经济,解决社区无钱办事的困境。

思想引领实现大转变

通过制定居民公约,围绕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民风民俗、邻里关系等进行规范,不断增强居民规则意识,转变生活习惯,培育文明新风尚。

生活环境“大变迁”。针对搬迁后的社区乱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整合志愿者、小区物管人员等力量,在社区出入口指挥交通,设置人车分离水泥墩,分离人流、车流;整治清理乱贴乱画、垃圾乱倒、随意摆摊等乱象;上门对居民在公共区域乱堆乱摆,电动车飞线充电等问题进行劝导,并引入社会资本在移民安置区建设新能源电动车充电站,制定出台安置区管理秩序等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整治了社区秩序。

内生动力“大变样”。紧紧围绕“平安社区”建设主题,组织开展“大讲堂走进安置区服务移民惠民生”活动,为移民群众提供知识讲堂、技能培训、困难帮扶等多样化服务;通过与共驻单位活动联办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拉进群众关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生活观念“大变化”。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移民安置区绿化和市政工程提升打造,完成安置区绿化种植40000余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30套,廊架、石桌石凳、洗手台101个,配套公共用房30套。出门到处都有“口袋公园”,让居民能“推窗见绿、开门见园”,不但给城市环境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还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让市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滨江社区将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努力提高社区管理能力、群众服务能力,通过不懈努力,建设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安居乐业的幸福小区,切实让移民群众住进新房子、装满钱袋子、过上好日子。(谢旖 蔡斌 玉屏街道党工委 巧家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