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这十年】云南西畴:石旮旯里劈出致富路

时间:2022-09-16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王立祥

9月15日下午,“文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西畴县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文山州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上,西畴县委书记黄明勇就西畴县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发布。

西畴作为深度石漠化地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过去,“老、少、山、穷、战”是西畴最醒目的“标签”。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团结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前行、苦干实干,走出了“六子登科”治石漠、“五法治水”兴水利、“四轮驱动”修公路、“西畴精神”战贫困、“四纲三化”建城镇、“三美三宜”建乡村、“六强育六心”促团结等崭新路子,探索了“5分钱工程”、幸福超市、“十有十能”“十有十强”基层党建、“119”党风廉政派单履责等崭新模式,在西畴大地上书写了石漠山乡的沧桑巨变。

这十年,是风清气正的十年。西畴县坚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全县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持续“四风”纠治,深化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营商环境;组建党领导下的乡村振兴委员会、实施基层干部向群众述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建设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走深走实,坚决肃清各种余毒流毒和恶劣影响,在全州率先建立容错纠错机制,“119”党风廉政建设派单履责模式在全州推广,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担当干事的从政环境持续巩固,呈现海晏河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为十年巨变提供了坚强保证。

这十年,是县域经济加速发展、争先进位的十年。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西畴县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优产业、调结构。

农业经济实现新突破,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万头猪场、万亩果园、万亩药园等为一体的农林产业示范带正在形成,“西畴乌骨鸡”获国家地理标识商标,三光猕猴桃通过文山州“10大名品”认证,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通过国家本土水产新品种认定,实现全州水产新品种名录零突破。

工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兴街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制糖、塑木、木材、石材、高能电池等生产企业相继落户,园区成为西畴经济发展和推动进位赶超、招商引资、绿色崛起的“强大引擎”。

第三产业闯出新路子,建成三光国家石漠公园AAAA级景区,香坪山、汤谷等4个AAA级景区,旅游、外贸实现“零”突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0.4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3.8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

这十年,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全面小康的十年。作为2014年仍有近4万群众缺衣少食的国家级贫困县,西畴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战贫困、谋振兴。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紧扣党中央“五个一批”要求,建立“1+4+N”脱贫政策体系,20多万干部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大潮中,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5.6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面解决,扶贫车间、幸福超市、就业协会、利益“双绑”等扶贫扶志模式有效实施,2018年西畴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全力巩固脱贫成果,聚焦增收目标,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2905户11642人,一对一分类施策,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帮扶、早销号,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现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年前的17100元增长到3389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22元增长到12748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示范行动和“百村”示范工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庭院改造和绿美乡村建设,全域打造“江南农村”“水美乡村”。启动1个示范乡镇、24个精品示范村、53个美丽村庄、8个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实施了不少于120个连片村“裸房”风貌改造提升,开展村容村貌整治1711个,以点带面推进全域乡村振兴建设,打造了鸡街后卡、法斗马龙洲、蚌谷龙正等一批和谐、美丽、富裕的示范乡村,莲花塘香坪山、兴街东升荣获省级美丽乡村。

这十年,是西畴精神弘扬传承、绽放光芒的十年。作为“西畴精神”的发源地,西畴县始终坚持精神引领,扬精神、聚民心。

实施“西畴精神”实践行动,组织开展“西畴精神”五进活动,“西畴精神”宣讲团在各地巡回宣讲,足迹遍布全州、北至吉林、南到四川、东达上海、走进中央机关,凝聚起弘扬践行西畴精神的磅礴力量。

实施“西畴精神”创新行动,“西畴精神”主题电影《石漠花开》完成拍摄,情景故事党课《石漠花开映初心》登上共产党员网,大型舞台剧《大山之光》成功展演,一批融入“西畴精神”元素的文创产品走向市场。

实施“西畴精神”引领行动,挖掘选树100名先进典型代表和4个先进集体,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带动全县形成苦干实干创新干的浓厚氛围,刘超仁、李华明、谢成芬等一批西畴精神先进典型代表获得国家表彰。

实施“西畴精神”创建行动,对“西畴精神”展览馆等一批现场教学基地进行提升打造,建设了东升毛主席批示广场等一批红色资源体验教学点,修复保护了金钟玉鼓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了香坪山、汤谷等一批旅游资源,岩头、东升等教学点纳入了全省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省级示范路线和红色旅游线路。

这十年,是西畴大地向美而行、点绿成金的十年。作为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75.4%的深度石漠化地区,西畴县始终坚持战石漠、绿山川,先后确定“生态立县”、“十年美化西畴大地”、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战略定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推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全域绿美建设。

探索“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全县共治理岩溶面积423.32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247.0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9090亩,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场会两次在西畴县召开。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河(湖)水系得到综合治理,县域主要河流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探索“五法治水”模式,全县累计建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万余件,“五小水利”工程4.6万余件,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实现全覆盖。

实施林长制改革和石漠化治理农林示范带建设,人工造林及退耕还林30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种植澳洲坚果2314亩、泡桐(新桐一号)1200亩、万寿菊3100亩,森林覆盖率从20%提高到54.83%,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瓦厂、香坪山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先后被全州、全省确定为林长制改革试点县。

实施土地整理改造,全县累计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理24.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4万亩,保护农田3.2万亩,坡改梯和炸石造地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比2010年增加0.4亩。2016年西畴被列入国家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2021年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从昔日满目疮痍的石漠化地区变成了满目苍翠的丰美绿洲。

这十年,是各族群众团结向前、互融共进的十年。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西畴县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团结、创示范。

深入开展民族文化精品打造,“女子太阳山祭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壮族童谣之乡”,2020年成功申报“壮族童谣”“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等6个州级非遗项目,2021年“三馆一中心”民族文化项目投入使用。以“六强育六心”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功申报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8个、州级158个,2019年9月县委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全县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这十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华丽蝶变的十年。作为城乡基础设施薄弱县,西畴县始终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强基建、美城乡。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主干线道路从窄变宽。在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下,累计修建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建成小型水库8座、乡(镇)净水厂9座,实施集中式供水392件,建成配套供水管网217.7公里,全县用水保障率达100%,先后成为全省“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县、全国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实施城乡电网改造,电力供应实现“户户通”,城乡综合供电可靠率达99%以上,4G信号全覆盖,5G信号覆盖县城、乡镇驻地及部分重点区域,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户户通”。

依托“七城同创”开展城市绿化、美化、亮化,2015年实现商品房开发“零”突破,2021年获云南省推进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先进县城,2022年获“云南美丽县城”命名,创造了“变不可能为可能”的蜕变奇迹。

这十年,是社会治理亮点频现、和谐稳定的十年。始终巩固拓展“西畴新现象”,强法治、促融合。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作用,探索“1+3+N”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平安西畴建设进程加快,社会安全感与群众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梯队。深入开展法治西畴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开展,考核成绩在全州八个县(市)排名第一。探索推广“四诊疗法”“五小警务”“五级联防”等社会治理模式,全县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37%,基层首创的“5分钱工程”被列入云南省“六小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枫桥经验”西畴样板持续巩固,连续多年获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连续18年巩固“无毒县”创建成果,被列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王立祥)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