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非遗传承人”浇灌云南民族文化之花

时间:2022-09-09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姚敏

皓月当空,桃李满园。9月10日是第38个教师节,与中秋的“相逢”更让这天多了一些别样的色彩。全国各地,无数学生通过贺卡、绘画等形式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

在云南,有这样一群人,深深扎根家乡,在学习、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培育和发掘出了一批批热爱非遗、能力过硬的优秀传承人,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云南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造就了绚烂多彩、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悉,云南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41项,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66项。这些都是云南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是云南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年来,云南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据库,强化数字化保护记录,培养传承队伍、建设传承场馆,强化宣传引导等方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涌现出了一批批兢兢业业、言传身教的“非遗传承老师”,让云南非遗的“桃李”绽满了云岭大地。

海菜腔传承人:李怀秀李怀福

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由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带来的近700年历史的海菜腔久久回荡,悠扬高亢、热情欢快的曲调让无数人沉浸其中,在让世界看到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也让非遗传承人们扎根家乡,学习、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为更多人所知。

李怀秀从小便听妈妈唱海菜腔长大,非常喜爱这动人的歌声。1993年,她进入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学习。在老师田丰身患重病住院治疗期间,接过了传习馆的接力棒,面向全省招收新生,弟弟李怀福就是她的第一批学员。此后,姐弟两多次参加比赛获奖,作为中国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代表,出访四十多个国家做文化交流演出,将云南的彝族海菜腔传唱世界。

“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是李怀秀最常说的一句话。多年来,她继承老师衣钵,与弟弟一起扎根家乡,举办传习所,致力于海菜腔、烟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将云南各地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请到传习所教学,还将学生送到年事已高的老艺人身边学习正宗的传统文化,培养除了一批批优秀传承人。据了解,传习所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州各级各类演出近百场次,获得了十多个各级各类奖项,培养了海菜腔、烟盒舞、酒歌、民歌、花腰歌舞等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专业人才1100多人。这批学员有的参加各大歌舞向大家展示云南非遗文化,有的成为了文化部门的专门管理人才,在云南各地发挥着重要的非遗传承作用。

傣族孔雀舞传承人:约相

出生于德宏州瑞丽市勐卵镇姐东村民委员会喊沙村民小组的约相是傣族孔雀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就喜爱民间流行的孔雀舞,年轻时先后跟随孔雀舞大师帅眼撒下、毛相习练孔雀舞。

为调好孔雀舞,他饲养孔雀、观察孔雀的生活习性和动作,把孔雀放入林中观察它林中漫步、戏水照影、雌雄交配、拖尾亮翅、登枝、开屏等动作,并把这些优美的姿态运用到孔雀舞中,因此他跳的孔雀舞形神兼备,出神入化,惟妙惟肖,18岁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孔雀舞艺人。他还自创了一套独具特点的“孔雀拳”,并吸收了现代舞的孔雀步、“嘎光”舞的动作和傣拳内容,创新发展了传统的孔雀舞,为孔雀舞在民间的传承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约相曾多次被聘请到深圳、广州、台湾等地及缅甸进行表演和文化交流。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艺术学校和表演团体人员,多次专门前来瑞丽向他学习孔雀舞。目前,他培养了孔雀舞传承人20多人,其中他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在跳孔雀舞,一家三代人共同传承着这个美丽的舞蹈。

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承人:朱小和

朱小和是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硐蒲村委会硐蒲村人,也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的传承人。受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幼对哈尼族民间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常跟随祖父朱侯惹学唱哈尼族民歌。1954年,朱小和拜元阳县胜村乡高城村的普科罗为师,学习演唱哈尼族民间歌谣。经过多年刻苦学习,他的演唱水平得到了当地哈尼族群众的广泛认同,成为红河两岸家喻户晓的著名歌手。由他演唱的《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产生活、直白朴素,深受群众喜爱。

此外,他还培养了龙志能罗依昔假省、马呼则、陈文克等民间艺人。

拉祜族芦笙舞、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人:李扎傈

李扎傈,是普洱市澜治县祜族芦笙舞、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传承人。自幼喜爱本民族传统文化,少年时期开始学习芦笙舞和拉祜族口述文学《牡帕密帕》的演唱。

由于《牡帕密帕》是部长诗,完整地演唱一遍需要三天三夜,而且一般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吟唱,他与其兄李扎戈跟随村里老艺人学了十多年,才能完整地演唱《牡帕密帕》。兄弟两人演唱风格为大调式,一般由一人演唱或一人演唱多人跟唱,或多人轮唱。

此外,李扎傈还是当地有名的芦笙艺人,掌握着100多套芦笙舞,不但继承了传统芦笙舞的全部套路,而且还进行创新,跳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编创了许多情绪舞和模拟动物的舞蹈,生动活泼地表现生产生活全过程,并且对拉祜族传统习俗、节日庆典、祭祀礼仪等传统文化理解透彻,被当地拉祜族群众称为芦笙王子。

目前,能完整演唱《牡帕密帕》整部长诗的艺人不到10人,为使这部拉祜族的百科全书代代相传,李扎傈招收了5名邻近村寨的年轻人,传授《牡帕密帕》的演唱方法和内容。

傣族织锦传承人:咪宰金

傣族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品,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手工织布渐渐被机器取代,傣族织锦也在面临失传的边缘。

咪宰金从17岁便开始学习织锦,之后创新工艺,改进织锦技术。今年92岁的她是傣族织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织出的“傣锦”做工精细、图案丰富、式样精美。引得村里的好多中、青年都来找她拜师学艺。她不仅教徒弟纺线、织锦,还教个别能力较强的徒弟设计图案的技巧和方法,为傣族织锦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

这些只是当代“非遗传承老师”中的一部分。他们既是当下非遗文化的继承人,也是非遗传承路上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极大地助力了云南非遗工作。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他们同样值得人们尊敬、感谢与铭记。(姚敏)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