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据“普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墨江专场发布会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墨江县努力提升“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文化名片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县文化旅游事业产业持续发力、接续发展。
(发布会现场 周思雨摄)
十年来,墨江县大力推进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墨江文庙、双胞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双龙烧烤城、碧溪古镇等景区(景点)日臻成熟,全县共建成旅游厕所34座。特色旅游产品及北回归线科普游、双胞文化探秘游、美丽乡村休闲观光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备受欢迎。2021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1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3亿元。
(那哈坝兰河库区 董新德摄)
墨江县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普惠化发展为抓手,群众文化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县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16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建成文化馆、图书馆总馆1个、乡镇分馆各15个、村级服务点42个。组建农村小文艺队600余支,完成“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文艺下乡演出833场,观众达100万余人次。2019年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文化旅游市场阳光经营和长效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全县共有涉旅企业15家、文化经营企业28家,标准化建设及诚信制度化管理稳步推进,产业信息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依托富集的文化资源,墨江县积极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一批精品力作率获国家级、省级殊荣,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文化惠民演出 墨江县文旅局供图)
十年来,墨江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日趋成熟,墨江文庙于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截至目前,墨江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1项、省级7项、市级19项、县级32项、储备186项(重点56项);有非遗代表传承人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22人,县级120人,非遗工坊5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处、市级7处、县级4处,省级革命文物6处、文物点83个。
(传承非遗技艺 墨江县文旅局供图)
十年来,墨江县成功组织举办9届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文化旅游活动,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地区近万对双胞胎及300余万游客参与其中。中国·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先后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及最具民族特色节庆,被云南省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三个一批”民族文化节庆精品之一。北回归线大江野钓邀请赛、穿越北回归线山地自行车赛日趋成熟,夏至日科普文化活动、冬至日美食活动及哈尼祭竜节、“十月年”“苦扎扎”、新安新米节、彝族火把节、团田野生菌交易会暨山歌大赛等文化旅游活动深入实施,“旅游+文化”“旅游+非遗”“旅游+科普”“旅游+体育”“旅游+农业”等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
(哈尼祭竜节 李冬玉摄)
依托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等地域文化特色,墨江县深入推进“旅游+哈尼特色城镇”“旅游+美丽哈尼新村”等新业态建设,大力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丰富旅游新内容,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碧溪古镇、那哈勐嘎、癸能大寨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联珠镇勐簸自然村被命名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哈尼民俗文化旅游线路(墨江县城→勐簸→碧溪古镇)入选农业农村部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
(联珠镇岩子岩石头寨 祝灿摄)
下一步,墨江县将围绕“北回归线和昆曼大通道上的绿色高端产业示范县、哈尼特色文化展示区、国际双胞生态旅游城”发展定位,大力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档升级旅游品质内涵,努力将墨江打造成普洱市重要的“文化门户”和大滇西旅游环线优质健康生活目的地。(戴铮)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