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下午,据“文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绿色三张牌”示范区建设专场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文山州高位推进三七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和配套的三七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体系,三七产业发展规模和格局均得到了极大提升。2021年,全州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60亿元,是2011年的123亿元的2.1倍。
行业治理和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适应三七产业发展需要,文山州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州、市(县)两级三七产业发展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升管理层级,健全行业治理体系,高位推进了三七产业发展。编制实施十二五、十三五、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推进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政策文件,高位谋划和引导产业发展,为做大做强、做优做特三七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设立了三七产业发展资金,州级财政从2019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三七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种植技术和基地平台不断做强。十年来,文山州通过三七种植标准化的引导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适应市场需求的三七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基地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水平,三七原料内在品质,以及三七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已走在了全国中药材种植发展的前列,文山已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三七原料供应基地。通过多年持续攻关探索、积累、总结和创新,初步形成了多套三七种植土地连作技术系统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市场化推广,在三七种植连作技术上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州共有三七基地企业和合作社近70户,为规范三七种植、提升三七种植行业组织化程度和基地标准化发展水平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文山三七种植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了文山作为优质三七原料供应基地的地位。
企业发展和产地加工不断壮大。依托文山三七优势资源,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并申报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了推进三七精深加工,支撑三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三七园区入园三七生物制药企业41户(2011年为13户),投产企业26家,高新企业3户,使园区成为了集三七生产、交易、质量检测认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平台。全州三七标准化初加工年消耗三七原料能力近3万吨,改变了三七原始落后的初加工生产方式,为保障三七品质安全和打造文山三七品牌奠定了基础。积极培育壮大加工企业,目前,全州纳统三七加工企业26户。2021年,全州三七加工业实现产值30亿元,销售收入19.43亿元,分别比2011年的17.57亿元和13.59亿元分别增长了70.75%和42.97%。
产地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先后建设了三七国际交易中心、干三七、鲜三七交易市场等,文山三七市场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三七原料交易集散中心,90%以上的三七原料均通过三七市场上市交易,成为了全国三七市场行情的风向标。“文山三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遍布全球五大洲99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获得云南省和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成功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清单,正式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第二批),为推进文山三七商标和品牌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力推行文山三七“三标”联用,构建了完善的三七质量检测体系。2021年,三七市场流通经营企业、工商户669户,是2011年270户的2.48倍。同时,强化电子交易,开创了全省州市农产品电子交易的先河,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电商平台注册销售文山三七的网店已达3800余家。2021年三七流通服务业交易额91.4亿元,是2011年的25.3亿元3.6倍。
科技创新力不断提升。文山州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了文山三七科技示范园,积极开展科研对外合作和交流,相继成立院士或专家工作站14个,借助院士、专家等力量全力推进三七科技攻关。探索、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相继建成文山三七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三七产业大数据库、文山三七数字馆等数字化平台,2家企业数字化平台获得2021年云南省“10大数字农业优秀应用平台”认定,三七产业数字化发展雏形基本形成。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结合产业发展需要,修订《文山三七发展条例》;相继完成了三七花、茎叶,须根特色食品申报并被纳入云南地方特色食品开发管理,为三七特色食品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三七纳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完善和汇编资料。目前,全州三七特色食品开发企业22家,开发产品78个。进一步健全了三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相继制定和实施了56项质量和技术标准,初步构建了完善的标准体系,为引领和推进三七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王立祥 汪富军)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