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奋力谱写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2-08-2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周佳艺

(新闻发布会现场)

完成111项改革任务、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全省旅游总收入2019年迈上万亿元台阶、成功举办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十年来,云南不仅绘就了“诗”和“远方”新画卷,也结出了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果实。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

8月25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云南文化和旅游专场发布会召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用一组数据显示了这十年来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2012年至2019年,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加到692.16亿元,旅游总人次增加到8.0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到1103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增加到1778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7%。

化危机为转机 助企纾困出实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两年多来,云南旅游业遭受严重冲击,云南省统筹精准疫情防控和文旅业恢复发展,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和行业安全底线,努力助企纾困出实招,推动文旅行业提振信心、企稳向好。

今年年初以来,云南共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15亿元,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2.4亿元,发放促旅消费券1.55亿元,补助文旅企业新增流动资金贷款贴息2896万元,奖补100家旅行社、20家旅游演艺企业纾困稳岗资金5550万元,指导71家A级旅游景区减免门票,争取到地方政府专项债12.44亿元支持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旅游市场信心大幅提振、旅游复苏步伐加快。

(王丽梅供图)

今年1至7月,全省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537亿元,同比增长54.6%。接待游客4.3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56.8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2%和80.0%。7月单月实现历史以来最高最快增长,接待游客992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3%、54.1%,恢复到2019年的138.6%、119.6%,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一度保持单日运送旅客量全国第一,“一半的中国人在云南”一度刷屏。

赵国良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策划做好“35102”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储备50个百亿级、100个50亿级、150个20亿级、300个10亿级文旅项目,打造“16个10”的世界级文旅产品,努力成为引领全国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帜。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0亿人次以上、实现文旅总收入2.2万亿元以上,文旅产业增加值超过3500亿元、占GDP比重突破10%。

(德宏州委宣传部供图)

坚定文化自信 文旅融合发展出新意

十年来,云南深入推进“文化润镇”,坚定文化自信,攒足了发展底气,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

新创原创100余台大型舞台艺术作品,175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8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话剧《农民院士》等8个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花灯剧《山茶花红》、滇剧《回家》等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话剧《搬家》获第十四届文华剧目奖,舞剧《幸福花山》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剧目奖。46个乡镇入选“中国文化艺术之乡”,命名26个省级“文化艺术之乡”。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9个、博物馆149个、美术馆9个、乡镇文化站145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652个。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戏曲进乡村”“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等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连续12年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配合省人大制定《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大理古城南门 王泽航摄 )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也取得了新进展,完成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由5300处增加到147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116处,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2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7项、代表性传承人125人,“傣族剪纸”和“藏族史诗《格萨尔》”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个传统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创建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28个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文旅融合步伐加快,推出10条非遗、22条历史文化、6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彩云之南·红色热土”“傈僳山寨换新颜”2条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编制印发《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保护规划》并启动建设。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禄劝段红色遗址保护展示、寻甸段柯渡教育基地建设等10个项目进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打造40多台精品旅游演艺,成功举办46项国际性文旅活动、100多项体育旅游赛事,实现了“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的互促互融。

凸显生态优势 乡村振兴出活力

绿色是发展底色,云南拥有天然的生态禀赋,一些旅游新兴业态逐渐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为经济发展赋能蓄力。通过推进文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乡村旅游打造优质产品、提高服务质量,许多贫困乡村正通过发展旅游业变成了美丽乡村、幸福乡村。

在云南,生态资源优势较好地转化为了旅游品牌优势,红河哈尼梯田2013年申遗成功并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唯一申报项目,现正在平稳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自然遗产3项(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化石地)。

(曲靖日报供图)

十年来,云南新增5A级旅游景区4个、总数达到9个,新增4A级旅游景区85个、总数达到129个;成功创建5个国家级、2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2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43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创建云南省特色旅游城市15个、旅游强县20个、旅游名镇101个、旅游名村21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业态丰富、选择多元,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动能,自实施“123518精准旅游扶贫工程”以来,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5700多个,完成乡村文化旅游投资1032.4亿元,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9个、示范乡镇25个、示范村76个,建成贡山、福贡、泸水3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从2012年的0.56亿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3.22亿人次、年均增长21.35%,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263.80亿元增加2021年的1793.98亿元、年均增长23.74%,文化旅游累计带动80.8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

接下来,云南还将申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30个“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乡村旅游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周佳艺)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