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澜沧拉祜奥秘 设计助力文旅发展

时间:2022-08-2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仇薛宸 王丽娜 钱浩

近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奔赴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就拉祜族民族特色文化、竹编工艺等非遗传承为期6天的寻访调研,用创意设计助力澜沧文旅发展。同时实践团成员利用所学专业优势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文创产品设计,通过调研创作澜沧“沉浸式文旅”发展新模式。

实践团成员先后前往澜沧县博物馆、酒井乡达保老寨、拉祜风情园、澜沧街、糯扎渡镇大歇场等当地具有浓厚拉祜族风情的地标。在实地考察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在拉祜族语言里“拉”意为老虎,“祜”意为煮熟,因拉祜族的祖先是一个“猎虎的民族”,故该民族以此命名。而在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人的祖先诞生自葫芦,葫芦也就成了拉祜族的图腾。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拉祜族人民在葫芦上插上五根竹管制成芦笙,逢年过节,便会跳起芦笙舞,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来年生活的祈盼,在经过不断地传承加工后,芦笙舞现已形成136个民间组合套路。

实地考察结束后,实践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澜沧县拉祜族民族文化的特色风格、当地特色产品以及当地民族传统服饰为基础,站在青年的角度,进一步挖掘了澜沧县“沉浸式文旅”发展规划的潜在方案,探寻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实践团决定对当地民族服饰元素结合现代服饰进行二次创作,并以拉祜族文化元素设计一套拉祜族文创产品周边。用设计赋能澜沧县文旅发展,用青年的方式为澜沧县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澜沧有着丰富的民族非遗文化资源,前往澜沧县富邦乡赛罕村、佧朗村拜访竹编、布编的非遗传承人李扎而、张四妹。实践团领略到了拉祜族传统布编、竹编精湛的技艺,感受到了拉祜族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亲手实践了白坯布的纺织和肩带的编制,仔细了解了拉祜族编织方式与颜色选择倾向,收集了大量文化资料用于进一步研究。在走访勐朗镇中心小学,实践团了解到澜沧县每个乡镇通过开设“非遗传承小课堂”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技能学习与传统非遗传承。

为进一步了解澜沧县深化文旅改革和文旅开发新趋势,实践团走访澜沧县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就“当前文旅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如何着手改善当前文旅困境”开展了座谈会。同时,前往澜沧县团委、澜沧县文化馆就澜沧县文旅发展及文创产品设计展开交流,为实践团后续的文创设计和民族服装再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一次次深入走访交流,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不仅对当地的文旅发展,非遗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更加明确了实践成果的制作方向。(仇薛宸 王丽娜 钱浩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践团 澜沧县富邦乡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