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昆明机场在全国旅客吞吐量千万级以上机场中,机场放行正常率排名第2位。”8月18日,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赵家云在云南省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ESG)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云南航产投集团(机场集团)扛起扛牢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创新等重大责任,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国企的责任担当。
(新闻发布会现场)
坚持慎终如始,守牢航空关口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航产投集团(机场集团)聚焦国际航班防控的重点、难点,持续优化完善国际客、货运航班防控措施和保障流程,将国际航班保障时间从最初6至8小时压缩至3小时左右,在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旅客服务质量,实现了“航空输入零传播”,牢牢守住了航空入滇门户。
完善管控体系,严守安全底线
建立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航安全管理体系,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安全体系运行全覆盖的机场集团。同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从业人员“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多方争取资金和政策,年均落实安全经费投入近9亿元,省内机场运行保障基础更加坚实。航产投集团安全态势平稳向好,安全裕度持续提升,为云南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践行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
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机场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生命周期,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昆明机场成为全国首个获得“绿色三星设计”“绿色三星运行”双认证的机场。
全面推进机场油改电、地面电源替代飞机辅助动力装置、充电桩建设等项目,建成省内机场能源一体化管理平台;昆明机场大型双跑道地面运行管理效率指标研究及试点应用项目,在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节约了航空燃油、减少碳排放,被评选为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优秀项目。
做强航空主业,建设辐射中心
加快推进民航强省建设,建成投运沧源、泸沽湖、澜沧3个支线机场和兰坪、弥勒、陇川3个通用机场,实施了12个机场的改扩建项目。实现了企业资产总额从310.94亿元增长到582.5亿元,增幅达87.3%,省内航空市场的发展根基更加牢固。
2012年至疫情前的2019年,开通了6条洲际航线,通航点从118个增加至189个。其中,南亚东南亚通航点达45个,位居全国第一;航线数量从319条增长到636条,增长近1倍;省内开通环飞航线从9条增加至高峰时期的40余条;运输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这航空运输业务三大指标,分别增长97.5%、120.9%、63.7%。
改革创新赋能,助推企业发展
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航产投集团科技创新投入维持在主营业务收入的2%以上,机场智慧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被评为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原机场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等多个项目获得国内交通行业创新奖,保腾芒机场群一体化协同服务获得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优秀项目、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等奖项,并作为样本列入中国民航“十四五”规划,在全国推广。
聚焦旅客服务,提升出行体验
聚焦旅客服务的痛点和难点,稳步推动云南省机场商业变革,昆明机场航站楼5000多款商品对标市区商圈实现“同城同质同价”;强化航班保障全流程管控,机场放行正常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省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达92.44%,昆明机场放行正常率排名全国十大机场首位。
聚焦季节性天气对航班的影响,探索出了“保腾芒”机场群协同运行模式,将三个机场视为一个机场的三条跑道,通过地面交通实现旅客在三地机场间的高效转运,降低因天气问题造成的航班取消和延误,最大限度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为中国民航中小机场群协同一体化运行提供了“云南方案”。
发挥产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十年来,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累计投入资源价值5千多万元,积极主动彰显国企责任担当。在广南修建坝塘水利设施,解决当地百姓用水问题;通过开展农技培训、产业定向扶持等举措,想方设法提升当地群众的技能水平,提高收入;积极在帮扶地区开展用工招聘、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脱贫;设立助学金,减轻帮扶点因学致贫的压力。
聚焦产业特点,通过免除机场货邮操作费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部分航线货邮运价下降50%,实现共14.6万吨绿色食品、农副产品飞出云南;开通全货机“松茸”航线,助推当地松茸产值大幅增加,助力打造西南松茸集散中心。整合机场优质商业和媒体资源,全方位展现云南优质农产品和旅游资源魅力,有效助力乡村振兴。(董殿苗 云南航产投集团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