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文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民主法治建设专场发布会在文山州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上,文山州委政法委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文山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坚持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考核问责,法治文山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党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
成立了以州委书记为组长的州依法治州委员会,法治建设工作由部门协调推动提升到党委统筹推动,全面推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工作;建立了制定规划、任务分解、工作督查、年度考核等一系列工作运行机制,全州法治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决策和执行制度、监督和责任制度,确保党的政法工作方针、政策得到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开展政法系统政治轮训和政治督察,确保政法机关、政法干警政治品质不褪色。加强政法机关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治保障,强化党建引领。全州政法干警中中共党员达42.24%,三分之二的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党组织。
全民法治意识显著增强
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将法治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实行领导干部“述法”制度,各级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每年都要报告学法、守法、用法的情况。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顶格”处理,强化纪法威严和震慑。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滥用权力、趋利执法、徇私枉法问题大为减少。实行“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工作责任制,通过面对面、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让广大群众知晓法律规定、体验法治文化、体会法治精神,通过案件办理和释法说理体现法律精神和司法公正。实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向农村群众宣传法律,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逐步形成常态。2012年以来,全州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由9276件增长到31423件,增长了2倍多;行政诉讼案件由176件增长到939件,增长了4倍多。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围绕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目标,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理念,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用“权力清单”限制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权力,用“责任清单”规定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必须履行的责任。规范政府立法和行政行为,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实行行政机关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开展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防止政府“乱作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行政执法案卷开展评查,严格落实行政复议制度,及时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仅2017年以来,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482件,其中撤销具体行政行为100件。建立司法行政、检察、纪检监察三方联动制度,在行政执法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依照管辖权限移送检察机关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处理。加快“服务型”政府转变,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放管服”改革,分别取消282项、下放283项行政审批项目。完成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企业和群众办事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目标,“掌上办”“指尖办”逐步形成常态。目前已有10269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有10216项可在线上办理。
法治社会建设呈现新气象
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贯彻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层群众自治法律法规,推动和指导基层群众自主制定市民公约、村规民约,探索小区业主自治、村民自治等社区治理新模式,涌现出了西畴县蚌谷乡等一批“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乡村治理典型。推进综合治理制度化,弘扬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深化源头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了“千村不发案,矛盾不上交的“西畴新现象”。推进法治文化多元化,大力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将法治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以法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麻栗坡县天保村“村规民约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入选全省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开展法治机关、法治县(市)、法治乡(镇)和法治村(社区)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创建活动,广南、砚山、麻栗坡3县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违法犯罪案件逐年减少,治安案件查处率、刑事案件破案率逐年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累计打掉黑恶势力团伙70个,扫黑除恶战果名列全省第一方阵。仅2019年以来,全州刑事案件每日平均发生率由39.05件降到34.4件,每十万人命案发生率由1.43下降到0.63。全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由2012年的78.14%提升到了2021年的95.25%。
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之间以及机关内部的制约监督机制,规范执法司法行为。推行司法责任制综合改革,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管理制度,推进诉讼审判专业化。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改革,从制度上避免过去以侦查为中心可能带来的冤假错案。全面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减少社会对抗,修复社会关系。将法院的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解决立案难、有案不立的问题。全面落实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司法人员不当接触交往行为等“三个规定”,非办案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登记备案,干预司法问题得到了遏制,部分干部因为干预司法受到查处。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纯洁政法队伍,整治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等政法领域顽瘴痼疾,保障了司法公正。探索建立与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等多元化诉讼体系相适应的公诉模式,实行公诉案件繁简分流,提高司法效率,减轻当事人负担。全州司法办案质效明显提升,仅2017年以来,全州法院法官人均办案数从109件上升到213件,平均办案周期缩短到51.59天;一审服判息诉率上升到90.19%。实行涉企案件请示报告制度、涉企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等十项措施和“十个严禁”,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全州市场主体由2011年的60276个增加到2021年的213704个。
下一步,全州政法系统将继续加快法治文山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古魏魏 付连兵)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