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十大变化”解读怒江州十年历史性巨变

时间:2022-08-0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董殿苗

“十年来,怒江州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共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专场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怒江州GDP总量年均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6%,财政收支年均增长7.7%和9.8%。2017年以来,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长期全省垫底跃升全省前列。

“怒江十年来的发展巨变是全方位、历史性的。”纳云德说。

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怒江州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24%,这十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30.5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415个。2018年,独龙族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底,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怒江最大移民搬迁安置点-城墙坝  张晋康/摄)

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如今的怒江,公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安全、越来越通畅,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得到改变。怒江州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往日破败萧条、满目疮痍的山村变成了充满生机、井然有序的美丽新农村,农村旧貌换新颜。

 

(六库航拍 张四伟/摄)

规划建设了67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相当于全州近1/5总人口、1/4农村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告别了昔日的“千脚房”、杈杈房、茅草屋,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网络宽带到户的新楼房。怒江大峡谷两岸一个个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拔地而起,城镇越来越美。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硕果累累

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22个民族,独龙族和怒族是怒江特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94%。这十年,怒江州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0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6个单位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边疆安宁的局面更加稳固

怒江地处中缅边境,是典型的边疆地区。这十年,怒江州巩固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450公里的边境线一直保持着安宁稳固的局面。

 

(巡边护边)

其中,独龙江边境派出所被评为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被授予全国“公安楷模”称号。全面依法治州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司法体制改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有序平稳。边民富、边境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西南生物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

这十年,怒江州大力推进怒江、澜沧江“两江”流域生态修复,完成人工造林172.06万亩、封山育林35.75万亩、退耕还林53.43万亩。

 

全面推行林长制,3万名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范和保护成效明显,新物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在怒江境内不断被发现。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72.96%提高到78.90%,居全省第2位。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贡山县被命名为国家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

这十年,怒江州实施“产业发展壮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呈现新亮点,老姆登·知子罗、丙中洛、独龙江等景区成为怒江旅游的新名片,打造了独龙江景区等一批高A级旅游景区。

 

(独龙江峡谷 王松摄)

以草果为代表的绿色香料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绿色香料产业园基本建成;全州草果种植面积达111万亩,成为全国草果核心产区和全省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带动4.31万农户16.5万人增收,研发出调味品、饮品、化妆品、保健品等“草果+”7个系列30余个产品。目前,草果正气茶、草果啤酒、“草果多”系列糕点已上市销售,草果酒、草果酱、草果巧克力等8个产品已具备上市条件。兰坪百亿绿色铅锌产业、峡谷特色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正加快发展。

交通基础实现历史性飞跃

怒江州曾是云南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道路晴通雨阻,50%以上的自然村不通公路。今天的怒江,天堑变通途,人背马驮成为历史,“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

 

(保泸高速公路)

这十年,全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938公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77.16%。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独龙江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族群众半年大雪封山无法出行的历史,145座跨江大桥让怒江各族人民过江靠溜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此外,兰坪丰华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的“飞天梦”;贡公路孔雀山隧道顺利贯通,打通了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关键节点;云兰高速、鹤剑兰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有序推进。

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前所未有

这十年,怒江州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怒江州职教中心一年建成投入使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怒江学院挂牌成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巨大改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01%,比2012年提高47.2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比2012年提高24.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2012年提高46.36%。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州人民医院创建为三级甲等医院,州中医医院、州疾控中心、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州中心血站完成整体迁建并投入使用,所有行政村(社区)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医保、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2%、93.62%,覆盖城乡的养老、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教育帮扶,格力小学学校实景)

群众就业务工态势持续向好,十年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33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217元提升到2021年的29639元。2021年,全州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09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

长期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就医难、喝水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的笑脸更灿烂了,买车的人更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干部群众精气神全面提振

怒江州分层级全覆盖开展“对党忠诚、履职尽责、攻坚克难”专题谈话,每年举办“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扎实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涌现出“人民楷模”高德荣、“最美奋斗者”邓前堆等一大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干部,“背包工作队”荣获“云岭楷模”先进集体称号。

 

(守护 杨学东/摄)

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抓实技术技能培训,推进“乡村能人”培养和“脱贫能手”竞赛,实施农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各族群众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

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怒江州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促民族团结、促强边固防、促农村宗教治理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2046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任务。扎实开展以案促改专项行动,坚决肃清余毒流毒影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提升,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强稳固。

 

(茁壮成长 李如青/摄)

“下一步,怒江州将全面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世界级高山峡谷旅游胜地,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纳云德说。(董殿苗 部分图片由怒江州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