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美丽”于一体的多民族散杂居县,是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故乡。敢为人先,勇于改革创新,踏踏实实为人民谋福祉的“善洲精神”,融入了其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创建,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如今,一眼望不到头的成片稻田里,“八月稻花香”才刚刚开始;连片白色大棚里,取自西班牙专利的蓝莓苗木正茁壮成长……分别在施甸县的水长乡和由旺镇永福村千亩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的力量正结合当地的发展特情,以农业现代化融入新发展格局。
不论是因其独特的气候资源带来的“稻田+”创新,还是有效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的“科技+”蝶变,正借力现代化科技,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筑牢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全面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格局。
招商引“智”成效初显
“到目前为止,来这里开展科研的院所有7所,来研究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企业有26个。今年的育种小材料约500亩,相当于承担了全国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用量的80%以上。”施甸县水长乡高级农艺师徐光介绍到,他主要负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4500份科研材料的技术监督和管理。
据了解,在施甸县人民政府联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共同组建的“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和“李小林(施甸)专家工作站”,借外力实现院县企通力合作,提升云南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助力水稻种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共促三产发展,奏响民族繁荣“进步曲”。
截至2022年5月,施甸县累计繁殖水稻两用核不育系197个品种,累计繁育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面积达20400亩,到2021年末累计繁殖种子856万公斤,平均亩产量420公斤,年供种量占全国(最大峰值)两系杂交水稻用种量的80%以上。
结合“万名人才兴万村”,还重点培养了杨希华、徐光等一批农技推广团队,组建了一支16人组成的农民党员技术志愿服务队,深入村寨、田间地头全面开展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培植产业技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理论教学带到基层一线,将现场教学移至田间地头,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让各族群众在共事互学中增进团结友爱、更好地和睦共处,让种业产业步子走得更稳更好。
截至目前,施甸县水长乡制种产业带动300多户各族群众增收740万元,还带动全县种植水稻1.6万亩,实现产值3782万元。以“稻+”模式开展绿色产业,创新发展水稻产业,走绿色增产增效之路,实现水稻制种与民族团结“双融合双促进”。
招商引资走向纵深
相隔不远的施甸县由旺镇,千亩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大棚里,采用无土栽培,长势良好的蓝莓苗已经长到半人高。
“一天浇8次水,每次4分钟,恒定的用水量,均由以色列进口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来完成,整个管理过程采用数字化管理,一键式操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滴灌。”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方,光筑农业集团该项目的负责人郑雪峰说。
郑雪峰现场算了一笔账,项目将为施甸县由旺镇实现土地流转收入、群众务工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三份收入”的带动效应。其中,仅园区的建设、蓝莓种植及集中采摘就能给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可持续增收平台,每人每天务工收入不低于80元。其“夫妻工”网格单元管理工作机制,每个单元50亩,则可实现“夫妻工”的长期稳定就业,月收入不低于7200元。
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5月,是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用工旺季,每天的用工量达800人,全年用工量在12万人次左右,为当地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户均增收约2000元。
据介绍,光筑农业集团将在施甸县境内进行蓝莓种苗研发、种植及果品分级包装、冷藏配送、食品加工、品牌与营销等全程产业链布局,打造现代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与休闲观光基地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计划投资5.4亿,在施甸县及周边拓展土地5000亩以上,未来将逐步拓展为休闲采摘和观光旅游,以施甸县为中心,辐射更广的区域,为施甸县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施甸县由旺镇以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起点,以科技为引领,用经济效益筑牢当地民族团结创建的基石,携手各民族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正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农业农村新篇章。(董殿苗)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