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是云南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顶桂冠的县城,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拥有“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亮丽名片。同时,建水也是一块改革发展势如潮涌的热土,穿境而过的泛亚铁路东线使建水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经济走廊。
“十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奋斗姿态,持续推动三次产业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经济30强,成功上榜“中国西部百强县”。县域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96.4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49.97亿元。”7月27日中共建水县委书记赵雄在“红河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建水县专场上说。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水县坚持聚焦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了68万亩粮食、32万亩水果、35万亩蔬菜、10万亩中药材及80万头生猪、750万羽家禽等多元化特色产业规模,葡萄、蓝莓、柑橘、生猪养殖等产业集群化效应不断凸显,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等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中国果品之乡、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成功入选2022年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柑橘)名单。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5.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81.34亿元。
(朝阳楼灯光秀 张泽摄)
坚持聚焦工业园区建设和绿色铝材产业聚集发展,先后投入100余亿元建设完善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一核四区”工业园区布局,入园企业达56户,60万吨炭素阳极、30万吨绿色铝材、15万吨中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全县铝材链条逐步完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全县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91.31亿元增至2021年160.05亿元。
立足“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建设和古城保护修复,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现有3A级景区6家、4A级景区5家。临安古城创建为全州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临安古城主题特色街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水连续四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由2012年276.62万人次增至2021年1256.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13.89亿元增加到138.76亿元。
坚持把紫陶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紫陶街、紫陶里、蚁工坊、紫陶博物馆建成投用,紫陶里创建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数字紫陶产业加快发展,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版权示范园区,均为全省唯一上榜园区,建水荣获“中国紫陶之都”称号。截至目前,全县建水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2415户,辐射带动从业人员4万余人,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11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40.3亿元。
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持续改善城乡面貌,推动城市品质与乡村内涵不断提升。深入挖掘人文内涵,推出了朝阳楼灯光秀、福东院“庭院剧场”等一批文化旅游观光和沉浸式演艺作品,让古城业态不断丰富、古城品质和韵味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美丽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紫陶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并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八的等次成功上榜“中国50个最美特色小镇”。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9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4个国家级森林乡村、36个省级森林乡村,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宜居宜游高品质特点逐步呈现。
紧扣省级“数字云南”建设契机,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聚焦“数字+城市管理”,累计新建5G基站402个、智能化电子摄像头4570个。聚焦“数字+旅游服务”,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完成5个4A级景区智慧化改造,上线住宿企业266户、餐饮企业2427户、景区慢直播46路、智慧厕所37座、智慧停车场46个。聚焦“数字+交通出行”,搭建“临安e行”APP平台,采取自动化、智能化方式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建成3500余个智慧停车泊位,覆盖30余条县城区道路,有效解决行车难、停车难、停车乱问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水县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多维融入、两城协同、三产融合、城乡共兴”工作思路,聚力建设“千年古城·紫陶之都·乡愁建水”,奋力推动县域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杜浩楠/文 红河州委宣传部/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