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至蒙自铁路北起南宁至昆明客运专线弥勒站,向南途经弥勒市、开远市,止于红河州州府蒙自市,正线长约107公里,开行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50公里每小时,于2018年开工建设,全线新建竹园、朋普、开远南和红河4座车站,桥梁46座、隧道10座,桥隧比达45%以上。与中越国际通道昆(明)至河(口)铁路相衔接,融入以昆明为中心的铁路枢纽。
今年弥蒙高铁开通运营后,昆明至蒙自2小时内到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将历史性融入全国高铁网,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州首个开通城际高铁的民族自治州,高铁一线牵,弥勒、开远、蒙自三座城市实现同城化效应和半小时经济圈。
中铁十二局弥蒙铁路站前3标项目经理部位于云南红河州开远市和弥勒市境内,标段线路全长 29.8公里,共有桥梁19座,隧道7座,穿越南盘江、泸江等河流,江河纵横,桥隧相连,城镇星罗棋布,高铁穿行其中,美如画卷。
南盘江双线大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境内,全长315米,主跨122米,为全线最大跨度连续梁,也是中铁十二局弥蒙高铁项目部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大桥地处峡谷,滑坡、溜坍多发,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加之桥址围岩破碎,施工过程中发现溶洞100余处,桩基施工过程中孔塌风险较高。
针对安全风险高、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等特点,项目部组织团队成员多次召开方案研讨会,邀请权威专家现场会诊,并依托自身在桥梁建设方面的力量,全力开展技术攻关,创新采用跟管施工方法,也就是边打孔边安排钢管跟进,保证成孔质量,确保了桩基施工顺利进行。
大桥主墩采用翻模法施工,就像搭积木一样一节节向上浇筑,项目经理申亮介绍,连续梁采用轻型挂篮分段悬臂对称灌注施工,先合拢边跨,再合拢中跨。“一桥飞跨南盘江,从此天堑变通途。”站在南盘江畔仰望完工的大桥,申亮激动地说。
项目部承建的仁者村框架桥下穿昆河米轨铁路,需改动米轨铁路的走向进行施工,在施工完成后再恢复米轨铁路走向。“铁路营业线施工既要保证铁路畅通,又要确保施工进度,需要协调和安全卡控的点多。”申亮说,项目部组织100多人昼夜施工,保安全、抢进度、确保了施工质量。
此外,全长1766米的冷水沟双线特大桥跨越锁蒙高速公路,项目部积极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在高质量完成桥梁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公路运输安全畅通。泸江双线特大桥最高墩达70多米,跨路、跨江连续梁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环境敏感。项目部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签订相关施工协议,制定安全施工措施,减少施工风险,顺利完成大桥施工任务。
2019年5月,项目部承建的弥蒙铁路制梁厂开始建场,承担预制和架设双线简支箱梁270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6联、框构桥5座。
2020年5月21日,云南弥勒至蒙自高铁开远段开始桥梁架设,桥梁上部施工全面展开。标志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复工复产以来弥蒙铁路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采用先进工装攻克技术难题
中哨隧道位于云南省弥勒与开远两市之间,隧道全长4062米,其中暗洞长3990米,明洞长72米,最大埋深132米,最小埋深0.3米。隧道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岩溶洼地、溶沟等岩溶形态密集,围岩破碎,稳定性差,加之隧道下穿村庄、紧邻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大。
“围绕隧道的敏感环境,施工过程中我们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等措施,并配备凿岩台车、拱架拼装机等5种先进工装设备,紧盯关键工序,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攻克了浅埋、地表沉降量大和初支变形大等施工难题,隧道如期贯通。”项目部总工程师牛瑞良说。
创新工艺工法突破高风险隧道
开远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全长1660米,其中明洞长760多米,暗洞长900米,全隧均为浅埋地段,埋深1米至37米不等,洞身穿越可溶岩地层,局部地段穿越膨胀土地层。
施工过程中,中铁十二局创新了高铁隧道长距离明洞衬砌成套装备施工工法,形成机械化水平和安全系数高、结构整体性好、衬砌质量可靠的施工工法,在经济性、安全性、适用性、质量环保等方面优势明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全线推广。
与此同时,隧道依次下穿锁蒙高速公路、在建物流园区、323国道等既有构筑物,以及邻近别墅区、监狱和部队房屋。特别是施工过程中需对高速公路进行改移,技术难点多,协调和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中,中铁十二局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对接、协调联动,依法合规加快了征拆进度和路料运输速度,确保了施工进度和质量。
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建设始终
南盘江双线大桥边坡坡度60至70度左右,随时有滑坡和落石风险,施工人员将边坡进行加固,下方垒砌50多米的挡石墙,避免石块滚落到江中,确保水体不被污染。
大桥四周是茂密的林地,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火灾,毁坏林地。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加大火灾隐患排查力度,在优质高效架设高铁桥梁的同时,守住了当地绿水青山的优美生态环境。
大桥下方,有一座始建于1898年的南盘江吊桥,曾是当地百姓过江的主要通道,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吊桥仅存江两岸的两个石砌桥墩,被当地评定为州级文物。大桥不远处,便是326国道公路长虹桥。三座大桥,时代叠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了保护这两个有着120多年历史的吊桥桥墩,我们严实包裹起来,不让它受到丝毫的破损。”申亮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南盘江双线大桥在桩基施工过程中,他们用铁箱围起来,不让污水渗透,产生的泥浆抽出后运送到指定地点沉淀净化,达到标准后再排放。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设计图纸变成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产品,这些年来,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迅猛发展,这让我们倍感自豪。”憧憬未来,申亮说:“新征程,我们将传承工匠精神,铸造更多高品质的基础设施,让天堑变通途,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把家帮到工地上。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李少东把家帮到工地上,妻子搞实验、做资料,他负责技术管理和现场管控,为了工作不分心,他把孩子、老人接到开远照顾,夫唱妇随全力投入工作。
项目部书记许向上介绍:“2021年10月,我们开始临时用地平整、覆土,修排水沟,项目部需要复垦移交1400多亩用地,目前已完成80%以上。在复垦过程中,我们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将制梁厂、拌合站综合利用,转化为生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党建和生产高度融合。项目部结合工程建设战线长、规模大、难度高的特点和支部年轻党员多、岗位相对分散的实际,强化党建引领,助推安全生产,建设精品工程。项目部27名党员干在前,冲锋在一线,攻克技术难关。项目部先后荣获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示范党支部”、云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通过4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架起南盘江特大桥、冷水沟双线特大桥,打通全线最长的中哨隧道,Ⅰ级高风险的开远隧道,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在高山峡谷里修筑了一条穿行画中的高铁。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