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积极推进“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根据各村(社区)发展“人才需求清单”,按照“一村一人才”原则,高质量完成192个村(社区)人才精准选派工作,并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引领作用,为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等出谋划策,让“万名人才”赋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形成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人才兴村工作格局。
花椒是巧家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大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夏绪银是巧家县林业和草原局选派到大寨镇海口社区的帮扶人才,他根据海口社区的总体情况拟定了服务计划,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巧家县域内各类花椒的管理技术模式进行归纳总结,编写《巧家青花椒夏季管理技术措施》,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开展花椒提质增效技术指导6次,现场培训300余人,培养了一支带头引领示范、带强花椒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产业人才队伍。预计今年海口社区2500亩花椒产量增加25%以上,产值增加20%左右,带动17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
山高坡陡的巧家县崇溪镇自古以来就是靠山吃山,生猪、肉牛、山羊等传统产业多为散户喂养、规模不大,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途径较窄。“鲲鹏计划”入选专家、巧家县农业局赵远崇是崇溪镇背风村帮扶人才,赵远崇成为当地洪福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乌金猪养殖与疫病防控》专家工作站成员,他先后11次与各级专家或是带领团队成员到合作社养殖场开展乌金猪选育及疫病防控、饲料生产调制等相关工作,组织进行养殖技术培训人员105人次,发放《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猪病防控技术》培训资料200多份。赵远崇还商请市站专家为养殖场引进更高价值的乌金猪。在他的努力和指导下,该合作社挂联的背风村全村卡户预计2022年户均增收2000余元。
拥有300年历史的巧家小碗红糖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白鹤滩水电站的建成,大部分适宜种植甘蔗的区域被淹没,甘蔗产量减少,造成红糖原料甘蔗供不应求。热区产业发展中心陈永高是白鹤滩街道鱼坝村的帮扶人才,他充分结合鱼坝村现有地理优势,合理规划,积极申报甘蔗基地项目,争取到沪滇资金448万元实施了《巧家县白鹤滩街道鱼坝村甘蔗基地建设项目》,成功打造了巧家县甘蔗种植循环绿色示范基地,将甘蔗种植、红糖加工、蔗渣蔗叶养牛以及后续旅游体验项目进行有效结合,500亩甘蔗项目基地每年可产甘蔗2500吨以上,产红糖250吨以上,产值750万元以上,为当地农户带来土地流转收入44.15万元,解决15000人次的就业岗位,带来务工收入200万元以上,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使村集体经济效益增加,以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助力、赋能。(郑溥怡鹤 巧家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