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十年来,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以规划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以保护为底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李旭东 杨照峰摄 )
7月22日,普洱市常务副市长李旭东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专场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335.5亿元跨过千亿元关口,迈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实步伐!”
普洱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面积4.5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61%,素有“生物种质基因宝库”“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之美誉,是全球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居全省第一,有5600多种高等植物、1490多种动物。
以绿为底 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十年奋进,普洱生态屏障不断筑牢。作为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普洱以保护为先,构建多维立体法治屏障,建立“河湖长+检察长”的协作机制和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等制度,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森林覆盖率从68.55%提高到74.59%,全球三分之一的西黑冠长臂猿、全国二分之一的野生亚洲象在普洱安家,中心城市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出世卫组织标准14倍以上,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
补齐短板 牢固绿色发展基础
十年奋进,发展短板逐步补齐,绿色发展基础更牢固。普洱市全力打响交通突围战、水利攻坚战、民生主动战,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公里增至585公里,在建8条(段)总计473公里,通车里程由1.93万公里增至2.85万公里,“2.5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中老铁路通车、澜沧景迈机场通航;建成中型水库24座,蓄水库容由5.6亿立方米增至7.9亿立方米,建成高标准农田202万亩;普洱积极加快“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城镇绿化率由31.77%增至41.45%,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821.64公顷,建成4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6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狠抓经济 绿色产业提档升级
十年奋进,绿色产业提档升级,美丽颜值变成经济产值。为了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以“绿色能源+特色农业+现代林业+生物医药+康养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普洱市加快发展绿色能源,特色农业和现代林业加速崛起,焕发出强大生机。普洱建起“云滇外送、西电东送”的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装机规模从355万千瓦增加至930万千瓦,19条电力通道辐射质变国家,电力产值从34.76亿元增至95.23亿元;175万亩现代茶园完成生态化提升改造,引进了雀巢、星巴克等一批咖啡名企,普洱茶、普洱咖啡等一批本土品牌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牛油果生产基地,农业总产值从67.1亿元增至213.9亿元;景谷林产工业园区也成为了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立业总产值从82.4亿元增至368.3亿元。
探索创新 推动“试验”走向“示范”
十年奋进,先行探索创新示范,创造了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经验和样板。为了推动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从“试验”走向“示范”。普洱市用好用活了国家17条和云南省27条政策,创新推行GEP和TEEB评估核算体系,制定了绿色工业等16项地方规范标准,实施67项试验示范工程,云景林纸循环经济、西盟美丽县城等一批绿色典型经验得到推广;同时,设立了绿色经济发展基金,让全省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落地普洱。
展望未来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
下一步,普洱将以工业经济、特色产业、康旅融合、园区建设等方面为抓手,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三产融合,提高茶叶、咖啡等产业基地水平,促进茶旅、咖旅、文旅深度融合,配套一批高端酒店,推进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5%,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750亿元以上,让绿色成为普洱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姜雁南)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