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7月22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专场在海埂会堂召开,会议从民族、经济、生态、文化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普洱十年高质量发展的喜人成果。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 杨照峰摄)
现场,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表示:“普洱的十年,是边疆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十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十年,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征程的十年!”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全族人民齐心协力抓脱贫、奔小康,普洱全市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6.8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不安全的历史,10万余人迁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山,35.3万户农户搬出昔日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稳固的新房;普洱全市GDP从335.3亿元增加至1029.2亿元,人均GDP从13916元增加至430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877元增加至3566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38元增加至13682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普洱篇章。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普洱是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市辖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1.2%,原生态民族文化渊源流长。普洱大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了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江城三国丢包狂欢节等系列文化节庆品牌,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话剧《农民院士》等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舞蹈《摆出一个春天》登上春晚舞台。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绿洲,普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立了绿色政绩考核,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7%提高到74.59%,全球三分之一的西黑冠长臂猿、二分之一的亚洲野生象群在普洱安家,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率达98.9%,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7%;同时建成5个4A级景区,7个4A级旅游景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022年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并成功创建首个“全国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普洱茶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茶产业产值从36.2亿元增加到338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云茯苓、白及主产区和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区,生物医药综合产值年均增长30.1%,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林产业综合产值从82.4亿元增加至368.3亿元;同时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大抓工业经济 绿色引擎驱动发展
为了以绿色为引擎,抓好普洱工业发展,普洱强龙头、补链条、建基地、聚集群、创品牌、优环境,做精做强普洱有机茶叶、精品咖啡、生物医药、现代林业、绿色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和精品咖啡园区,咖啡产业产值增长2.3倍。成为全国最大的云茯苓、白及主产区和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区,生物医药综合产值年均增长30.1%。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930万千瓦,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林下经济、森林康养和“林浆纸·林板家居一体化”加快发展,林产业综合产值从82.4亿元增加至368.3亿元。加快引进培育了一批产业链主导型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5%,推动工业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此外,普洱还在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乡村治理、对外开放打造东南亚辐射中心等方面积极推进,下功夫做实事,助力普洱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普洱全市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335.3亿元跨过千亿元关口,人均GDP从1.3万元增加到4.3万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倍和3.2倍,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普洱迈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实步伐!(姜雁南)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