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通缅老的云南省红河州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门户。在这片热土之上,中共云南一大会议点燃信仰之光,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书写时代传奇,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传承千年,百年滇越铁路纵贯南北,世界锡都、红河卷烟享誉中外。
(发布会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跨越。这个区位独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美丽地方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巨变?7月18日召开的“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红河专场发布会上,中共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以六个“新跨越”总结了梦想红河昂首阔步这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共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 赵嘉摄)
“实力红河”实现新跨越
这十年,红河州聚力高质量发展,兴产业强支撑,实力红河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08.4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742.12亿元,年均增长9.9%,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全省第三位。
依托云南工业文明肇始地、工业门类齐全的坚实基础,红河州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747.72亿元。云锡矿业连续16年领跑世界锡生产企业,锡产销量在国内市场占50%、国际上占25%。电子信息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升,占24.9%。
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过程中,泸西县成为G20杭州峰会时鲜蔬菜主供基地,建成开远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建水县入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蒙自、开远、绿春入选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产量居全省前列。
(梯田文化旅游节 胡艳辉摄)
同时,红河州积极谋划建设滇南旅游文化经济带,加快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创建弥勒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水紫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文旅品牌,“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唯美画卷徐徐展开,“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更加响亮。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487万人次、10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398万人次、590亿元,分别增长3.6倍、5.7倍。
“和谐红河”实现新跨越
这十年,红河州聚力民族团结进步,战脱贫奔小康,和谐红河实现新跨越。全州91.3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58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置新业”,18.86万户通过农村危房改造住上安居房,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2019年,红河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屏边、弥勒、石屏、河口4县市相继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哈尼古歌》《诺玛阿美》《流芳》等文艺精品在国内外舞台生动讲述红河故事,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民生领域,红河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超7成用于民生领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9192元、5807元提高到2021年的40930元、15039元。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较2015年提高27%、19%、29%。金平县成为全省首个“中国长寿之乡”,红河州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的74.6岁提高到2020年的77.3岁,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宜居红河”实现新跨越
这十年,红河州聚力城乡协调发展,优布局强基础,宜居红河实现新跨越。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38.98%提高到2021年的48.7%。通过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产业协同,红河州加快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南部振兴、沿边开放、廊带联动的区域发展布局。
(太平湖森林小镇 李昱廷摄)
围绕城乡发展,红河州实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特民居、做美村庄、做优集镇、做强城市,5个县城和8个小镇入选全省“美丽县城”和“特色小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红河城镇新画卷引人入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速公路跨过红河南岸,累计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74.8公里、达1108.3公里、位居全省第2位,新改建农村公路1.95万公里。云桂高铁穿境红河,“复兴号”动车开到国门城市河口,弥蒙高铁通车在即,红河蒙自机场正式开工建设。弥泸灌区、石屏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实施,新增水库库容1.49亿立方米。能源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电力装机增加至720万千瓦,“十四五”末将达到1600万千瓦以上。“全光网州”工程加快推进,实现核心区域5G网络全覆盖、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绿美红河”实现新跨越
这十年,红河州聚力绿色低碳发展,重生态强治理,绿美红河实现新跨越。通道和面山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卓有成效,植树造林1057万亩,建成开远凤凰生态公园、弥勒甸溪河湿地公园等15个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全州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5%提高到2021年的57.8%,创建为全国第一个“天然氧吧州”。
(异龙湖晨韵之 张绍全摄)
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红河州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革命性举措推进异龙湖等水污染综合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精准实施能耗“双控”,累计淘汰工业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278.11万吨;统筹推进滇南中心城市大气联防联治,个旧、开远、蒙自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由2015年的86.3%、89.6%、94.6%上升到2021年的97.2%以上。
红河州在全省率先实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州绿色能源装机占比提高11.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2年累计下降12.6%,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区创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3县市全部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屏边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
“开放红河”实现新跨越
这十年,红河州聚力稳边固边兴边,抓开放促发展,开放红河实现新跨越。通过充分发挥红河区位、产业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红河州加快建设沿边开放新高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36.5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59.1亿美元。红河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云南第一个综保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获批设立并加快建设,与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红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共同形成“五区联动”开放平台体系。
(承载货物运输的红河公路大桥口岸 河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红河州强力推进10大领域改革,实施改革事项1373项,完成1337项;个旧、开远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开远市、弥勒市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典型地区”;弥勒撤县设市,蒙自市在全省首创街道析置,个旧鸡街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举措创新推进。
在全面提升边疆治理效能过程中,红河州巩固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进一步筑牢,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红河模式”,蒙自市荣获“全国长安杯”,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局面更加巩固。
“红色红河”实现新跨越
这十年,红河州聚力全面从严治党,转作风提效能,红色红河实现新跨越。红河州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依法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委、法院、检察院依章程履行职能,凝聚起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石屏县党建脱贫双推进 红河州委宣传部供图)
通过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和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大战大考中充分发挥;实施“红河奔腾”人才计划和一系列引智留才计划,努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深入践行“三个工作法”,开展“担当实干、争先跨越”大讨论活动和干部“下沉一线、助企纾困、为民办事”实践行动,全面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纠治“四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提升。
“在新的赶考路上,红河将在各族干部群众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在大抓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8个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0亿元,在建设绿色发展、沿边开放新高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开创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赵瑞君表示。(姚敏 彭希然)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