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十年】保山市演绎中缅边境“山”与“海”之变

时间:2022-07-13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董殿苗

保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因资源富集,素有“滇西粮仓”之称,是中国紫皮石斛之乡、甜柿之乡、云药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和“南菜北运”基地。

也因其区位独特、开放包容,保山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华侨、侨眷、归侨50余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十年来,保山市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黎贡山自然生态保护等讲述着“山”的新发展,以“一线两园”、边境国际贸易、建立开放示范区等,用大瑞铁路为纽带,续写着当地“通江达海”的改革开放新谱曲。

“这十年成为全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大、转型发展进步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7月13日,中共保山市委书记杨军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专场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保山市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历史性巨变,谱写了保山新时代赶超跨越的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保山发展之变。

改革开放涌动新潮

这十年,保山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创新“园中园”和“1+5”共建共享模式,打造“科技入滇进保山”服务平台,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三区”人才、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发投入实现连续增长,全省排名跃升至第6位,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持续扩大开放,探索“一线两园”发展模式,成为全省首个建设境外园区的州市,5个县(市、区)均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以来,电商年交易额年均增长40%以上,突破百亿元;进出口总额从2012年的1.46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7.43亿美元。

持续壮大市场主体,坚持产业链招商、“一把手”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全市招商引资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全市共引进市外实际到位资金1138.03亿元,同比增长13.01%;全市民营经济户数2.56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160.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645.7亿元,年均增长10.4%。

经济实力倍增突破

这十年,保山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上,围绕补齐发展短板、延伸产业链条,谋划实施了一系列有市场前景、有规模体量、有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促进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共保山市委书记杨军)

据杨军介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GDP和投资超千亿。2022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经济运行难中取得突破、总体趋稳向好。”

十年来,保山GDP由2012年的414.6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65.5亿元,年均增长9.8%,特别是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增速排名全省第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074元,为2012年的2.9倍。

其中,以绿色工业助推转型跨越,搭建工业“园中园”平台,实现工贸园区从无到有、工业布局从散到聚、工业规模从小到大,引进了西安隆基、四川通威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地生产。202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54.2亿元,是2012年的3倍。

以特色农业释放增收后劲,突出保山小粒咖啡、施甸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腾冲中药材、龙陵石斛、昌宁红茶等特色优势,昌宁红茶、龙陵紫皮石斛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一批产品被评为云南省“10大名品”。202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81.6亿元、是2012年的2.5倍,人均粮食产量从2005年起一直居于全省前三位,咖啡、甘蔗、油料面积、产量和猪牛羊肉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以全域旅游发动增长引擎,建成高黎贡山茶博园等30多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30多个高中档温泉项目,腾冲市创建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保山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市A级旅游景区从2013年的13个增加至99个,居全省第一。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从2012年的805.39万人次增长至2021年的3041.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2012年的51.1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38.5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3.8倍和6.6倍。

(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保山市人民政府市长洪维智)

山乡面貌焕然一新

这十年,保山出台一系列惠民举措,4个贫困县、413个贫困村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帽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完善发展产业、稳岗就业、综合保障兜底等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保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5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29元,分别增长9.9%和9%,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健康保山,市一院迁址新建投用,县级中心医院全部提质达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

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建成10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新增“永子”“腾冲玉雕”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全国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较多的地级市之一,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全国围棋之乡”称号。

生态画卷添彩增色

这十年,保山全力打好三大流域水系保护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中心城市空气质量连续居全省前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全省3.56个百分点,保山市、腾冲市、昌宁县分别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善洲林场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可以说,保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果显著。保山市、昌宁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腾冲市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善洲林场)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

此外,腾冲市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项目中国唯一案例。

各族人民同心向党

这十年,保山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探索构建“四边一化”的边境党建新格局,加快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打造了司莫拉佤族村、黑泥塘傈僳族村等一批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全域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全市2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市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汇聚起团结奋进强大力量。

深入实施强边固防铸魂行动,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严厉打击跨境违法犯罪,被评为扫黑除恶斗争先进州市,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明显成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三年蝉联全省第一,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维护了边疆稳定安宁。

政治生态持续修复净化

这十年,保山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大力选拔任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以及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采取上下交流、选派挂职等方式,让干部到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等一线历练本领;持续分类分级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干部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赵碧原 保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出台人才引进激励措施,在全省首家与高校合作举办印地语、缅语实用人才培训班,与大连理工大学合办在职干部研究生班,引进水利、教育等专家团队进驻保山等,破解人才瓶颈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决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成功破获盘踞保山多年的“3·29”乔氏家族涉黑组织案等一批重大案件,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实现由“浊”转“清”。

这十年来,保山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边疆和谐稳定安宁、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一幅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董殿苗)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