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居云南首位 “八城”铸就玉溪十年

时间:2022-07-1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周佳艺 姜雁南

7月11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玉溪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玉溪答卷含金量十足,经济总量实现翻番,从2012年的107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352亿元,年均增长8%,全市9县(市、区)生产总值于2020年全部突破百亿元大关,人均GDP达10.48万元、排位升至全省首位。

跨越发展成就实力之城

十年来,玉溪经济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综合实力跃阶而上,基础设施基本成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8%,玉溪迈入了“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高速公路里程达617公里,便利高效的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全域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宽带、县城5G网络实现全覆盖。

此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市场主体总量达27.4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122户,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四上”企业数达1477户、排名全省第三。

开拓创新建设产业之城

从提出创新强市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年来,玉溪累计投入科技经费超过4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二,研发投入强度从0.35%提高到1.14%,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2个,人才资源总量达32.5万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

玉昆、沃森、维和、赛灵等本土企业实力强劲,引进恩捷新材料、亿纬锂能等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沃森13价肺炎疫苗获批上市,蓝晶科技获云南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省首个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总数排名西南第三。建成玉溪网络安全生态示范园,恩捷16亿平方米的锂电池隔离膜生产项目、亿纬锂能1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非烟经济占GDP比重从67.2%提升至81.3%,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三一”优化为“三二一”。

改革开放塑造活力之城

玉溪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正在加速释放。55项国家级、80项省级重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放管服”、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殡葬改革“玉溪经验”、医改“玉溪模式”等一批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运用推广。

先后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设立6个驻外商务代表处,玉溪海关开关运行,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加快建设,外贸“双百强”企业数居全省第1,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稳居全省首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6倍,引进市外国内资金年均增长16%。随着中老铁路开通,如今的玉溪,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范围更大、领域更宽、层次更深。

城乡融合共筑宜居之城

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40%提高到54.8%、居全省第二。中心城区辐射、县城带动、小城镇支撑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绘就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新画卷。

全域实施“中心城市双百+”行动,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出了“玉溪经验”,科教创新城、高铁新城初具雏形,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5.6平方公里扩展到75平方公里,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实现了全覆盖,华宁、元江等5个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新平、澄江被命名为全省美丽县城,戛洒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城镇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工程和城乡绿美行动以来,打造了23个田园综合体、224个美丽村庄,澄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国务院嘉奖。

绿水青山托起生态之城

绿色是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玉溪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突出“三湖”保护治理重中之重,十年累计投入194.7亿元实施143个保护治理项目,修订实施三个湖泊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开展“湖泊革命”,抚仙湖水质总体保持Ⅰ类,星云湖水质实现脱劣。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8个标志性战役”,一批环保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森林玉溪”建设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达64.06%,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钢铁、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等制造业,单位GDP能耗下降8.1%,成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向绿色转型。

深厚底蕴涵养文化之城

如今的玉溪,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充沛,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彰显、更具魅力。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开馆,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彝族花鼓舞等入选国家非遗项目,滇剧《水莽草》等一批文艺精品斩获“梅花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打造了华宁陶、江川铜、通海银等特色文化产品。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抚仙湖、红塔山、花腰傣等成为特色旅游名片,全市旅游总收入从70.6亿元增加到394.2亿元、增长了4.6倍。成功创建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市,通海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澄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玉溪入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

以民为本造就幸福之城

十年来,玉溪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提升到79.5%,12.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个贫困乡镇、1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00元、18670元,均实现翻番、居全省第二。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9%以内;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新增学位1.6万个,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常态化疫情防控有效落实,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传染病发病率连续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从75.6岁提高到78.42岁、居全省第二。

法治玉溪、平安玉溪建设也得到不断深化,新平、江川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玉溪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两次捧得全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

党的建设引领红色之城

玉溪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赓续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玉溪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加快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等建设,持续擦亮“聂耳故乡·红色之城”名片。

此外,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连续开展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工作,在全省率先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打造了高原湖泊卫士、党员积分制等特色党建品牌,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深入开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管党治党从“宽松软”不断走向“严实硬”。如今的玉溪,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政治生态净化修复,“玉溪之变”的内涵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不断深化。(周佳艺 姜雁南 玉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