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南 正当时】云南旅游提升文旅品质 避暑旅行更有“玩场”

时间:2022-07-0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董殿苗

炎炎夏日,避暑云南,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作为旅游大省,云南坐拥十分优越和丰富多元的自然生态资源,气候条件天赋异禀,有着多个风情各异的避暑城市好去处,昆明、大理、丽江、临沧、普洱、腾冲……都是各大避暑城市榜单上的常客。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新环境下旅游需求和逻辑的变革,云南旅游市场格局也在不断迭代和升级,这些避暑城市不仅可以避暑,也在不断修炼“内功”,提升文旅品质,让避暑旅行更有“玩场”。

旅游新逻辑下的文旅融合 避暑也更有“玩场”

日前,昆明以“最佳避暑省会城市”再次上热搜。在“网易数度”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中,发现昆明在1973年至2021年,夏季有84.96%的时日气候如春,室外体感均温都处在18-23℃,舒适宜人,是避暑首选城市,最佳避暑省会城市。

有着“春城”之称的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夏日的平均温度保持在24℃左右,避暑之名早就名扬海内外,常年霸占避暑城市榜单,还曾连续四年蝉联“最佳避暑旅游城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全年各月份皆符合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城市。

坐看西山睡美人,登高远望体会“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畅快,是以往游客对昆明最直观的感受。可喜的是,近年来,除了滇池、西山、翠湖等,在旅游产业方面,昆明的旅游秩序实现根本好转,七彩云南欢乐世界、融创文旅城等主题乐园建成运营,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数分别从2012年的426.68亿元、4694万人次增加到最高时(2019年)的2733.61亿元、1.86亿人次,对GDP综合贡献度达17%。

(昆明城市一瞥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另据最新报道,目前昆明正在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专项行动,建设一批文化地标,推动春城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国立艺专旧址公园;计划炒热一批特色文化街区,首批将建成10条特色文化街区成为中国春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新载体;打造生活美学空间,评选阅读空间、演艺空间、文创空间等10类首批50个生活美学空间;搞活一批夜经济文化走廊,推出演艺春城夜演昆明、星光春城夜游昆明等七大板块,让“春城奇妙夜”蜚声内外;擦亮一批城市文化IP,重点打造“聂耳”“西南联大”“中国春城”“亚洲花都”等文化IP,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将打造环滇池生态文化景观带,规划建设音乐家小镇、美术家小镇、画家村等艺术小镇,打造“艺术家第二居所”,让环滇池沿线生态文化景观串珠成链,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再现大观楼长联描绘的和谐美好景象。

昆明还将持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培育文旅融合“新”项目、艺旅融合“雅”项目、体旅融合“动”项目、康旅融合“养”项目、花旅融合“美”项目。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成为世界各地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老牌避暑城市的求变思维 转型升级在行动

据2020年新华睿思·文旅大数据分析平台发布的榜单显示,全国十大避暑城市中,昆明荣登榜首,丽江和大理分别位列第三名和第八名。

丽江,海拔高度为2418米,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至25.7℃。终年积雪且巍峨神圣的玉龙雪山、静谧纯洁的拉市海、风情的纳西族建筑、神秘充满想象力的东巴文字……仿佛触手可及的蓝天,让人流连忘返的丽江,曾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也是绕不开的老牌云南避暑胜地之一。

(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供图)

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灿烂、资源禀赋独特,拥有3项世界遗产桂冠的丽江,面对新时代的旅游逻辑,提出了更长远的规划和文旅新格局愿景。

近期,丽江市委、市政府出台《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提升“文化丽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其中明确提出,未来3年,丽江市将围绕打造“红色丽江、多彩丽江、乡愁丽江、艺术丽江、创意丽江”五大IP,建设红色文化弘扬示范基地、民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基地、文学艺术创作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探索新的文化发展方式,全面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摒旧推新”跨界融合 “旅游+”打造多元新业态

大理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海拔2090米,森林覆盖率73.6%以上。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点,四季温差小。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为20.3℃,有“四时之气,常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之说。近年来,多次斩获中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十大避暑城市、云南“宜居避暑城市”等殊荣。

作为云南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也是老牌的著名旅游城市,大理以文旅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为主线,尝试“旅游+”“+旅游”等新模式,多元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兴起,打造了一批婚礼目的地、美食休闲街区、文博文物景区、研学旅行基地、旅游演艺等文旅产品。

(孔乾彪摄)

除助推旅拍、婚纱摄影、目的地婚礼等业态壮大外,推进“酒店+”运营模式,开发度假型、体验型旅游产品。截止目前,50个半山酒店基本建成,完成20家最美旅游民宿、10家最美半山酒店评选和表彰。

同时,向“内循环”“短途旅行”等旅游方式转型,创新推出旅行社服务公务出行、研学活动等产品。并计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的新业态项目,构建多元融合发展新态势。

避暑城市新面孔的求发展 定目标、补短板造势旅游新势力

临沧,因滨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云南重要的蔗糖和酒业生产基地,也是普洱茶原产地和滇红茶的诞生地。作为近年来的新面孔,临沧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恒春之都、中国最佳适宜居住城市称号,成功在避暑胜地榜单上拥有姓名。

翁丁佤族古村落、司岗里溶洞、澜沧江大峡谷、云海山庄、朝山寺、沧源崖画……近年来,临沧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不少景点景区也成为新晋旅游目的之一。

(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日前,临沧市发布了《临沧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

“十四五”时期,临沧市将以茶旅融合为主线,突出“健康”“乡村”“秘境”主题,补齐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在康养、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着力,全面提升智慧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网、厕”等要素品质,构建“有高端引领、有中端支撑、有普及性和基础性共存”错落有致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大美临沧,美在乡间;花开四季,香飘八方”乡村旅游品牌,把临沧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先行区。(董殿苗)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