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至。各地的人们都用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小暑到来,云南人也解锁了自己过小暑的独特方式。
小暑到来,雨水减少,天气开始炎热,植物加快了成长,果实开始饱满成型;动物也纷纷蛰伏避暑,蝉鸣蛙叫蛐鼓。
除去大自然的变化,在云南,有着“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的说法。由于小暑气候还不算太燥热,故人们也将小暑称为“头伏”。在云南,很多家庭这天会选择吃上一碗饺子。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还会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同时,部分云南人还会在这天吃羊肉,人们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从北方传至南方,可上溯到尧舜时期,那时在民间便有着“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同时,云南地处高原,气候温良,荞麦种植面积大,所以在小暑这天,云南人经常吃一种名叫“炒面”的食物。所谓炒面就是用锅将荞麦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可解烦热,止泄。
此外,在云南大街小巷,有一种独有的饮料“木瓜水”,但木瓜水并不是真“木瓜”,而是用云南独有的玫瑰糖配上红糖,加上木薯粉做成的“蝌蚪”形状小面团,最后冲上一大杯冰水制作而成的夏日专属饮料,这种“木瓜水”几十年来在云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深受人们喜爱。(姜雁南)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