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老地复种难关 云南文山市建成道地药材基地8.32万亩

时间:2022-06-28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农定媛 曹桂梅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市立足气候、土壤、地形等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三七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培育高品质药园基地,努力争创“绿色食品牌”省级、州级和县级产业基地,提升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水平。

突破老地复种难关 打造道地文山三七

走近文山七丹三七科技种植基地有限公司的三七种植基地,一个个由黑色遮荫网遮盖的标准化种植大棚便映入眼帘。在二年七的大棚内,一株株三七苗长出翠绿色的掌状复叶,叶片中零星点缀着一朵朵嫩绿的三七花,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工人们正在地里忙着采三七花。基地的技术负责人张炜介绍,由于二年七留花会影响三七的生长,因此,这段时间他们正组织工人采摘三七花。

据张炜介绍,公司成立10年来,一直专业致力于文山三七及云南特色名贵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现已形成成熟的种植、技术研发、采挖、仓储及销售体系。先后在文山、砚山、丘北等地开展了文山三七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工作,累计种植面积近5000亩,通过了药用植物绿色出口生产基地认证和GAP+认证。目前公司正大力开展三七老地轮作、连作实验,努力探寻老地复种的发展之路。

“现在看这片三七的长势,你肯定想不到我们这个基地的三七是突破了用地困难,在老地上复种的。”说起这片三七地,张炜语气中满是自豪。他说,文山在种植三七上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一块土地种植过三七后,如果在20至30年内再次种植,就会爆发严重的根腐病,甚至绝收。老地种不了、新地越来越少,这是文山所有种植三七的农户都面临的一大难关,许多人无奈之下只能到州外找新地种植。要让三七回归文山,打造真正道地的文山三七,就必须突破老地复种的技术难关。

七丹三七种植基地技术负责人张炜介绍,经过三年的反复实验,现已完全掌握了以垄鑫棉隆为核心的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这个基地第一次种到现在只有八年,我们通过土壤处理就可以复种了,在另外一个基地,我们缩短了年限,已经做到三年就可以开始复种了。”

截至目前,七丹公司在文山市范围内种植的1100余亩三七,全部都是通过土壤熏蒸处理轮作技术后在老地成功复种的,目前所有种苗、二年七和三年七均长势良好。

精心管理优化品种 打造高品质滇重楼

在坝心乡核桃寨村委会相连的几个山头上,同样分布着许多由黑色遮荫网遮盖的标准化种植大棚。走进棚内可以看到,一排排高过肩头的滇重楼被绳子绑着挂在上方的铁丝上,翠绿的叶片中间,一朵朵金色的花正含苞待放,这一片正是文山逸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滇重楼种植基地。公司副总经理雷蕾表示,他们公司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与销售,2019年加入云南白药集团《滇重楼同心计划》,就滇重楼种植、收购、销售及种苗的推广等方面与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

文山逸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蕾说:“加入云南白药滇重楼同心计划以后,我们所种植的滇重楼药材全部由云南白药公司保底回收,到目前为止,公司累计投入两亿元,分别在坝心乡、薄竹镇、平坝镇、德厚镇共流转土地6000余亩,种植红豆杉2500亩,重楼3000亩,其中重楼药材2000亩、育苗1000亩,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679户农户增收4258万元。”

在逸龙公司工作了6年的韦堂顺,经过前几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滇重楼的种植、管理等各方面的技能,于是便从去年开始进行承包管理。他承包了40亩,除草、打药这些全部都是他们两口子自己做,一年下来大概能收入9万多块左右。

据了解,逸龙生物科技目前在种苗选育、田间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技术体系,为种植企业、个体种植户投资效益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了周边2000余亩的中药材种植,有效推进了中药材种植园区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19年至2022年期间,文山逸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曾荣获文山州"高品质药园"种植基地、云南省"定制药园"种植基地、"绿色食品牌"省级产业基地等称号。下一步,公司计划每年种植滇重楼药材600亩,到2024年形成闭环,之后每年可采挖药材600亩,预计年产鲜品1000吨,年产值约1亿元。

全市共建成道地药材基地8.32万亩

近年来,文山市立足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培育高品质药园基地。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01万亩,道地药材基地建设为8.32万亩,其中三七种植面积1.5万亩,重楼面积1.2万亩。已申报11个高品质药园,9个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认定挂牌(其中4个省级产业基地,3个州级产业基地,2个县级产业基地),14个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目前正在审验中。(农定媛 曹桂梅 文山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