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铁所长”李宗应:把壮乡当作第三个“家”

时间:2022-06-15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张朝娟 雷跃

从云南富宁县去郎恒边境派出所的路上,遇到几拨去上学的学生,他们看到警车,驻足注目,手举过头顶,高喊:“警察叔叔好。”让大家对即将见到的“铁所长”李宗应憧憬更多。

上山顶,过山腰,进山谷,一个半小时后,终于见到了“铁所长”真容,他笔直地站在门口,一米八几的个头,如铁塔一般。打过招呼后,他安静地听教导员綦威介绍辖区情况,大多是李宗应的感人事迹。李宗应很直爽,他说:“别问我为什么做这些,我把这里当成家”。

与子同袍,壮乡最亲的人

在户籍室旁,大家看到了“爱心小屋”,玻璃门上有两句暖心的话:“如果您需要爱心墙上的物品,请带走,无需留名。如果您有需要的物品,但爱心墙上没有,请在心愿墙上留言。”

綦威说,这是李宗应一手打造的,解决1万多乡亲的“穿衣难题”。据了解,这个派出所位于富宁县田蓬镇木坝村郎恒街,辖管田蓬镇的9个村委会、136个村小组。

(李宗应送衣服到家)

2016年8月,李宗应到这儿任副教导员,他用两个月的时间走完5800多户,发现占常住人口85%的壮族人东一块西一块地贴在群山深处,一些农户住的还是土坯和木头搭建的棚子,衣着单薄。“‘男家’去大城市‘苦钱’了。”留守的妇女儿童守着大山,等着希望。

李宗应把乡亲生活现状在百度贴吧上发布,他两周后收到七八个大包裹,里面装满了干净的衣服、鞋子,他连夜将所有衣服送到乡亲手中。

快入冬的天气,农大姐家火塘旺盛,孩子脱下试穿的衣服,大姐说:“这么好的衣服得放到过年穿才喜庆。”

初见成效,李宗应又通过微信、QQ、微博向社会爱心人士先后发起134次募捐倡议,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呼啸而至。2016年10月,他在户籍室旁打扫出这个玻璃房,专门存放爱心人士捐赠的爱心物资,任由群众自行挑选。

(群众缝制“壮乡百家绣” 陈虹醒摄)

李宗应说,从2016年10月到2020年年底,先后收到全国2620名爱心人士的捐赠爱心包裹4万余个,总价值达300余万元。在荣誉室,大家看到了这场4年爱心长跑的结晶——4.4米长的“壮乡百家绣”,上面用各种颜色的布料绣成了“郎恒边境派出所”字样,每块布料还绣着乡亲的名字。

綦威说,这是2021年6月9日下午,木坝村8名壮族妇女代表送来的,带头的农大姐告诉他们:“100块布料上绣着100个名字,送给壮乡最亲的人。”同一年,李宗应当了所长。

铁爸爸的“暖流”

大家来到辖区的安良小学,恰逢课间休息时间。

“铁叔叔来了。”似乎听到一声细微的“铁爸爸”。

(暖流教室课桌安装 )

楼内一块“暖流教室”的牌匾进入视线,室内一角放着各种绘本和书籍,一角还有学生在学习手鼓、笛子、口琴,黑板上的触摸屏显示着课程内容。

綦威解释,李宗应在为乡亲们解决“穿衣难题”时,还在辖区9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步实施“暖流计划”。2016年,李宗应发现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穿着单薄。李宗应插话说:“当时主要想解决学生的穿衣问题,因为体量大,好多人都劝我放弃。”

(爱心小屋派送衣物)

“他性格铁,认准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綦威接着说,李宗应当时联系了几家企业,协调为学生捐赠衣物。2018年,昆明市、富宁县的两家服装制作公司为辖区6000余名师生捐赠了崭新的校服,一直持续到2021年。

同时,单位出资一部分,协调企业帮扶一部分,于2019年4月为当地学校配备了5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文体器材,取名“暖流教室”。

还在感叹“铁所长”能干时,一声“铁爸爸”真切地传入耳中,一名11岁的女学生自顾来到李宗应身前,李宗应难得一笑:“一会我们一起回家。”

在路上,大家交流得知,叫小春(化名)的小女生幼年时母亲病逝,跟着父亲生活。2017年10月,经常辍学回家务农,在即将终止学业的关口,是李宗应主动牵线搭桥,争取了一名西藏战友的一对一爱心助学,小春先后获得9000元的资金助学和价值1万元的物资捐赠,延续了小春的求学路。而小春不知道的是,有一部分资金出自她的“铁爸爸”。

(李宗应为小春送新鞋)

到家后,小春淘米煮饭,李宗应在灶前起火烧水,准备做一道小春爱吃的黄焖鸡。大家望着“父女俩”在灶前忙碌的身影,大概是烟熏的缘故,眼眶竟有些湿润。綦威有些自豪地说:“2021年12月,全国妇联授予我们所‘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的称号。”

寻找出路的引路人

到了中午饭点,一个消瘦的男子背着背篓回到家,看到陌生的大家,也不惊讶,他冲屋里喊道:“老铁来了!”

綦威介绍,这是小春的父亲,种了几亩地,帮邻居老王家割猪草喂猪,能挣些钱,打算等小春上了中学,就要外出务工。一边说着,綦威带着大家前往老王家看养殖业。

老王向大家介绍了13头猪的养殖历史。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辖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而当地农业产量低,又没有其它本土产业,用乡亲们的话说:“没有收入就是没有活路。”

李宗应在辖区看到很多青壮年坐在门前“数日子”,一片死气沉沉。告别乡亲,他先去田蓬镇汇报情况,又到富宁县里走访汇报,争取专业指导。

直到第二周,李宗应带着田蓬镇政府工作人员、县里的专家来到辖区,挨个村实地踏查,研究办什么产业。几天后,养猪、养羊、种辣椒等技能培训在5个村委会接连举行了5次,一批有条件开办产业的村民得到了专业指导。

(种植业建设)

四十多岁的老王打了半辈子的工,大着胆子养了4头猪,半年卖一次,成本就回来了。老王回忆说:“我当时反复数了几遍钱,顶我打半年的工。”

綦威接过话说,当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置办产业,一部分村民还得等着外出务工。2020年6月份的时候,李宗应联系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的企业,先后协调500多名青壮年外出务工。走的时候,李宗应跟他们挥手告别说:“挣大钱回来,家里有我。”

三个家,连着同一颗心

说到家,李宗应说他有三个家,一个在远方,一个在后方,一个在前方。

远方的家是云南景谷县生养他的地方,那里有年迈的父母。这个年纪,他本该在父母膝前尽孝。他说他父亲经常教育他:“戴了党徽,注定要为更多的人做实事。”这句话给了他如山的责任,也负了一份做儿子的债,每当知道父母生病时,他只能望着家的方向暗自叹息。

后方的家是云南富宁县撑起后背的70平方米的公寓房,有妻儿三人。2009年,妻子孙容放弃云南石屏大学生村官,为爱奔赴边境,如今是富宁边境管理大队辅警。李宗应说,两人相距不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很少。前几天,他在监控中看到,孙容背起发高烧的长子,怀抱幼子,艰难迈步到医院治疗,当时心就碎了。大家从单位民警口中得知,他们更喜欢称呼孙容“铁娘子”。

前方的家,是5800多户壮乡亲人,每一户都是他的家。小伟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小春马上就要上初中了,老王还要扩建猪圈......乡亲们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去解决,还有很多美好需要他去创造,他是9个村的“希望”所在。当然,他是魁梧的,足以托起壮乡亲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大家问李宗应,这三个家哪个最重要?他说:“三个家组成等腰三角形,哪个都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连得紧,三个家,家家都连着同一颗心。2022年5月25日,李宗应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据悉,参加工作以来,李宗应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云岭边防卫士入围奖”,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优秀社区民警”“群众工作先进个人”。(张朝娟 雷跃 云南文山边境管理支队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