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着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等25个民族,有着最浓郁的少数民族氛围。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云南的少数民族也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过起了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傣族又将“端午节”称为“粽包节”。每逢端午,傣族的未婚青年男女便会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在白族,每逢端午节,人们都会早早起床,蒸包子、馒头和荞糕。在小孩在额头、耳根、鼻孔、喉头、肚脐、手脚指缝等处抹上雄黄酒;一方面是为了驱虫、蛇,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因长年在水田中劳作而带来的各种寒疾;部分家庭还会在堂屋里摆香堂,祭神拜祖,在小孩帽子上缝一彩布做的小虎,手上戴绕丝香蒿镯,帽子上缝一只老虎,手腕系上也用五色线制成的“续命缕”,意在驱邪解恶,祈求平安。
彝族又将“端午节”称作“端阳节”,因为彝语里把“端”念成“都”,所以也叫做“都阳节”。在端午节这天,彝族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纳西族每年端午节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还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腕。续命线需戴一个月,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
藏族的“端午节”又称为“采花节”,在迪庆香格里拉一带的藏族,端午有一年一度赛马会,这是藏族群众在初夏里的盛大集会。除了传统的马术比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个人项目赛(射箭、射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马上用品)展评等之外,还有迎宾晚会、特色餐饮、特色小吃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艾叶清香飘四方,万水千山“粽”是情,虽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端午过节方式,但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体现着云南少数民族大省多元文化的差异和融合。(姜雁南)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