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以来,普洱市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4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30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6人;成立了非遗工坊21家及云南省首家非遗客厅。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歌舞等“非遗+”词缀成为普洱文旅的“新名片”。
(普洱非遗客厅 普洱市非遗中心供图)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工作,把非遗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充分挖掘普洱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经研究、梳理,普洱市积极完成有文化价值非遗项目申报和命名,普洱也因此形成了非遗保护项目类别多、民族多、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
(《孟连县宣抚礼乐舞》表演 朱运宽摄)
“目前普洱市非遗保护项目共涵盖十大类别以及普洱的14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李玉霞介绍,在这之中,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哈尼族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佤族神话史诗《司岗里》、傣族传统音乐《宣抚司礼仪乐舞》等一批国家级目录,记载和孕育着普洱少数民族的创世和发展的历程,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其文化价值之高,在全国非遗项目中也十分少见和难得。
为使更多的群众方便在“线上”了解非遗,“线下”零距离地触摸非遗,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采取了“线上+线下”双渠道提升打造的方式,让市民群众只需用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指指点点”,就能将页面跳转至简洁明朗的网上“非遗线上展厅”,借助科技手段将静态的非遗制品与活态的非遗技艺完完全全的展示在用户眼前。
(普洱文创产品“镇沅黑陶” 普洱非遗客厅供图)
“在展厅页面上,你可以获取多件普洱非遗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的介绍,选择地址后即可下单购买。”普洱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张洁介绍,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独具韵味的非遗文创,还可以直接线上选购,将非遗工艺品寄到家。
近些年,普洱市把非遗与旅游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非遗传播面。除了提升非遗工坊产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以外,还在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夜间集市中“植入”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功能,探索出了“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歌舞”“非遗+乡村振兴”的文旅融合新路子。
(百名绣娘绣党旗活动 孟连县非遗中心供图)
围绕普洱非遗元素的创作的艺术精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中的“架子孔雀舞”“佤族织锦”令人印象深刻;取材于澜沧拉祜族传统摆舞的舞蹈《摆出一个春天》更是登上了虎年春晚的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普洱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舞蹈《摆出一个春天》剧照 澜沧县文化馆供图)
下一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充分研究非遗项目及产品价值,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思路,挖掘非遗产品附加值,结合市场实际,打造出更多非遗文创产品,使非遗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融合。同时,建立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不断增强普洱非遗实力和潜能,最大限度发挥非遗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普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戴铮)
(责任编辑:黄俊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