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腾冲“深闺里”的致富故事

时间:2022-06-01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董殿苗

“仅温泉这一项收入,今年的预期年收入可达100万元。虽然现在还在分红和收入累计过程中,对于入股农户的回报还没开始。但相比以前年收入约10300元,年底深闺里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能提高到25000元左右,对周边的经济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在固东镇小甸社区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郭兆威介绍中,用数字说话的深闺里小组,变化十分喜人。

这样的变化始于105天以前,57万盆的多肉植入入住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带来了经济振兴和发展的转机。

据介绍,去年10月份才开始动工建设,11-12月份种植多肉,从春节到现在已带来了3万多人次的游客来“深闺里”观光旅游,体验打卡。这个曾经的腾冲市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建档立卡村,就实现了从村容村貌的巨大转变,到经济发展短期目标的实现。

“没有特色就是特色” 深闺里以小资金撬动最大效能

“深闺里”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固东镇小甸社区,是其25个小组中的一个。“偏远”“无特点”“无特色”,曾是它的三大标签。也是摆在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前,最现实的难题。加之作为相对偏远的行政村,从进村的十八弯小道就能看出,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2017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成为最大的难关。现在“深闺里”已经是腾冲12个农旅融合型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其“另辟蹊径”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还让当地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翻倍增长。

(肉眼可见,“深闺里”从规划到眼前的美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转变。)

而今,走进固东镇小甸社区“深闺里”小组,满墙满地的多肉植物,干净的街道,与古朴的村落建筑奇妙融合在一起,仿佛走进了一张画里。拥有天然深山温泉资源的“深闺里”小组,依托多肉种植的特性,用发展主题来定位,走出了成功的农文旅与康养相结合发展路线。

“没有特点就是特点,把没有特点当成特点,没有资源当作资源来创造,我们就是一张白纸。”固东镇小甸社区深闺里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固东镇党委书记赵开灿的介绍中,关于“深闺里”是如何以小资金撬动最大效果的乡村振兴故事,比预想中的还要更加艰难。

深闺里村组共计有92户人,在没有任何启动资金、没有项目规划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党员和群众的力量,以每家出资5000元的方式,短短3天就凑齐了合计46万元的首批启动资金。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项目的可执行性,解决资金紧缺的难点,小甸社区去寻找到合作伙伴——一个有多肉种植基地的老板,开始了独特的“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户户是股东,人人皆参与的模式,以合作入股模式开始了对这个偏远小山村的建设和打造。

随着多肉植物的入住,村民们自发的开始出工出力,筹资筹劳,收拾村子,将房前屋后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多肉种植地。

(把房前屋后的菜地公园化、景观化)

没有充裕的资金,村民们就地取材,发挥想象力,变废为宝。用修建护林防火通道废弃的木头进行加工,种植多肉,形成景观;在墙体上用简易的木板搭建起多肉种植墙,进行村容村貌点缀;将菜地、水塘等土地流转出来,进行公园化、景观化处理……多肉种植成为了这个地方的特色,也衍生出了一条“多肉经济”。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规模化的多肉种植,也让其有了未来演变成批量外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产业链成为可能。

(墙上的多肉)

据固东镇党委书记赵开灿介绍,如今“深闺里”这种以小资金撬动最大效能的乡村振兴模式成效明显,得到了高度认可,还成为了典型模范,在腾冲市被全面推广学习。

此外,“深闺里”还积极建设温泉康养文化和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13个温泉药浴浴池,其中5个露天浴池,6间小茅屋。“我才来这里2个多月的时间,游客主要来自周边,日均能达100人次以上,五一假期的时候人比较多。现在是试营业阶段,以后会越来越好的。”温泉的日常管理负责人王文清说道。

“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打造以温泉药浴为主的康养文化,以及依托周边丰厚的自然资源打造24节气孝道文化,将点串联起来,构建全域乡村旅游,多元化实现乡村振兴,农户增收。”固东镇党委书记赵开灿的描述中,勾勒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深闺里”乡村振兴蓝图。

据了解,深闺里项目建设以来,项目建设总投资500余万元,2022年2月至今旅客量已突破3万余人次,实现收入约120万元。其中,带动群众参与业态经营17户,业态经营收入约60万元。

“1+2+3+N”模式振兴乡村 因地制宜一村一特色

无独有偶,与之相隔30多公里的腾冲市曲石镇清河社区下表院,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发展“1+2+3+N”乡村振兴模式,也颇有心得。

据曲石镇清河社区党总支书记封礼瑞介绍,下表院也是一个没有启动资金,没有项目规划的典型。自2021年4月下表院启动乡村振兴计划,遵照先行先试的原则,当地村民开始了自发捐赠,自力更生,自己设计细节,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废弃瓦片变“宝贝”)

兰花、废旧瓦片、猪食槽、破损瓦罐……都成为装扮村子的特色元素。“8月以前,路两边杂草丛生。一下雨,泥水飞溅,现在就地取材用当地特有的火山石铺路,整个村子面貌都不一样了。”跟随封礼瑞的步伐,走进下表院,以兰花为主要花卉元素一路相随,成为美化村庄最有IP代表性的植物。

为了能够留着客人,下表院充分利用当地短尾猕猴族群与人的和谐共处特色优势,在更好的保护短尾猕猴的同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旅游观光点,增加乡村旅游特色元素,以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另一方面,流转出60多亩土地,进行人参果试种,开拓农耕文化体验,多渠道实现农户增收。

(人参果试种点)

按照计划,未来还将计划新建一条小吃街,盘活村里的废弃老屋,将其转租出去用来做民宿,做艺术展览馆等,完善吃、喝、玩、乐等旅游体验,把人留下来。

(下表院)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腾冲市委政府提出“把腾冲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战略布局,科学定位腾冲乡村振兴发展方向,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域旅游,努力将腾冲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是成功了,也做到了。

推广“1+2+3+N”模式,抓点成典、推典成景,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连面,点面结合,围绕乡村旅游一条主线,突出生态文化两个特色,才是成功的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范。

2022年1月,腾冲市印发了《腾冲市高质量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方案》,采取“金融机构+政府平台公司+乡镇”的模式,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启动建设3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每个乡镇建设2个示范点,其中清水乡3个)。并力争到2024年底前率先建成一批叫得响、可复制、能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珠玉在前”,期待腾冲的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切实成果。(董殿苗)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