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足迹”看昆明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官渡区星海半岛生态湿地

时间:2022-05-3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邬艳芳 李瑞涛 向文

5月28日,昆明市举行的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昆明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官渡区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由18家中央驻滇、省、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共同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的足迹,用手中的笔和镜头,通过直播、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官渡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

“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指出,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2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滇池,都经历了什么?采访当天,采访团沿着湿地绿道,徒步来到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盘龙江入湖口广场,亲身感受“山、水、城”相融共生的独特自然人文风貌。

官渡区湿地管理中心负责人巫国莎介绍,近年来,官渡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星海半岛湿地公园水域面积63亩,绿地面积81亩,广场面积2400平方米。在昆明的湿地公园中,星海半岛湿地公园虽然不大,但却精致怡人。园内设置了停车区域400平方米和停车位若干,并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栈桥、涵洞、公共节能公厕等基础设施。游路也分为3种,可供汽车通行、自行车道和游人步行木栈道。作为cop15的室外展区,目前,还对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水系连通、湿地展示区、配套服务设施等进行了优化提升,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育工作的积极推行,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共有水生植物水烛、纸莎草、紫叶象草、芦竹等118种。发现鸟类102种,包括白鹭、灰鹤、黑翅长脚鹬,以及珍稀鸟类彩鹮等。

在当天的采访中,家住官渡区季官社区,从小在滇池长大的李东升讲述了自己对滇池的特殊情愫。他说,小时候滇池水很清,经常与小伙伴们在河里捉鱼摸虾,对滇池有着深深的感情。退伍回乡后,发现滇池变成了一个“臭水塘”,他觉得非常心痛。2003年,自己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报名当了河道保洁员,负责宝象河、姚安河的河道保洁工作,一干就是20年。此后,越来越多的亲戚在他的动员下加入到了河道保洁员的队伍中,他硬是拉起一支河道保洁员服务,目前这支队伍也逐步壮大到30人。

“我于1968年出生,是滇池边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童年喝过滇池的水,吃过滇池的鱼,那时候,滇池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家庭的饭碗。我也经历过滇池被一步步污染的时段,水质墨黑,腥臭难闻,水葫芦疯长,蓝藻爆发,很多土著鱼虾、水草、水鸟种类灭绝或外迁。”采访中,今年已50多岁的洪家大村村民杨亮道出自己的心声,他说,随着星海湿地为代表的一大批湿地建设的完成,滇池的“肺”逐渐恢复了功能。盘龙江清水注入置换滇池水体的推进,为滇池输入了新鲜“血液”,滇池渐渐起死回生。

“我从小生长在滇池边,滇池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现在我也加入到了滇池治理的义务打捞队中,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滇池上空的天更蓝、水更清。”看到采访团,星海社区的居民杨凤龙也和采访团攀谈起来,呼吁更多的人都能参与到滇池打捞和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一起为美丽滇池贡献力量。

保护滇池,除发动居民群众共参与外,发挥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不能少。“2009年,为大力支持国家‘四退三还’工作,我们洪家大村土地被征用,2010房子被拆迁,作为党员,我们深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使家庭维持长久的幸福和富裕,于是在2011年我们全家就到嵩明县杨林镇租了70亩土地一半用于种植蔬菜,一半用于种植鲜花,在我们全家的辛勤劳艰苦的耕耘下农作物年年丰收。”今年30岁的星海社区第二居民小组杨婷婷如是说。

“纵观这些年,滇池的水越来越来清,滇池边的海鸥也越来越多,保护海鸥的人,喂海鸥的人也越来越多”。从小生长在滇池边的新二社区工作人员赵卓丽说,自己和滇池边的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小时候省下买零食的钱,买面包去喂海鸥,上了大学以后,在学校里组建了一只护鸥志愿队,假期的时候就会到翠湖和海边喂海鸥。

采访中,采访团对官渡区近年来以民为本、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工作成效有了最为直观、全面和细致入微的体会和感受。大家在细心地听取讲解的过程中,不断举起手中的手机、相机、摄影机等设备,按动快门,记录下宝贵的瞬间。期间,采访团相继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充分展示了官渡区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精神,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邬艳芳 李瑞涛 向文 官渡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