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福和村美丽蝶变的“幸福密码”

时间:2022-05-30来源 : 中国网作者 : 张丽君

眼下,正是大荚豌豆成熟的季节,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牛街乡福和村,72岁的罗贵林刚喂完羊便来到离家不远的地里查看大荚豌豆的长势。“大荚豌豆又脆又甜,昨天刚摘了29公斤,卖了100多元。”看着翠绿的豌豆荚挂满枝头,罗贵林笑言,“明天又可以采摘第二茬豌豆了。”

就在几年前,罗贵林一家还居住在偏僻破旧的土坯房里,房屋时常面临渗水、滑坡风险。“以前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出门干活要走很远的路,家里种植马铃薯,一年收入不足万元。”罗贵林说。

如今,原生活拮据的罗贵林一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加上饲养的20多只羊、种植的 2.3亩大荚豌豆及外出就业,每年收入从不足万元达到了7万元左右,实现了“稳稳的幸福”。

罗贵林一家“逆袭”的背后,解锁出福和村美丽蝶变的“幸福密码”。

“把脉问诊” 破解产业发展桎梏

福和村地处洱源、鹤庆、剑川三县交界处马鞍山脚下的小峡谷中,平均海拔2700米,属高寒山区,曾是省级高寒贫困重点村。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一度成为阻碍福和村发展的枷锁。

怎么办?怎么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5年8月以来,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县级各部门积极开展“挂帮包、转走访”,倾心倾力帮助贫困群众找出路、谋发展。

云南省委网信办主要领导每年带队赴福和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协调项目资金、先后派驻多名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并与福和村三个支部结对共建,把福和村党总支建成乡村振兴工作的战斗堡垒。通过蹲点调研、问诊把脉,出点子、扩思路、谋发展,破解产业发展桎梏。

通过以整乡、整村和自然村推进为依托,投入244.72万元,壮大了肉牛、生猪、山羊养殖以及附子、当归、马铃薯种植项目,大力扶持山区产业发展,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针对山区产业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缺销售渠道的实际,大力发展产业互助项目、“订单农业”等,多措并举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我们一直在进行这方面工作的探索。”云南省委网信办驻洱源牛街乡福和村工作队队长江艳中介绍,结合美丽村庄建设和产业转型的尝试,目前福和村建设40多亩的大棚基地作为集体资产,在出租时不仅能收取租金,更能为村民解决部分务工问题。

虽然目前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江艳中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看来,未来福和村的乡村振兴怎么发展,在产业发展和转型方面,仍需要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凝心聚力 项目落地夯实基础

完成福和西村进村公路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

好项目带动大发展。只有合理论证、科学实施一批又一批乡村振兴项目,才能不断夯实乡村发展基础,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在驻村工作队指导帮助下,福和村积极谋划、落实一批农业农村发展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乡村大变样。

以牛街乡整乡推进、福和村整村推进和易地搬迁为抓手,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投入2637万元,实施村内道路硬化、进村公路建设、水利建设、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太阳能路灯建设、生态环保建设、乡村绿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村级卫生室建设,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作为福和村持之以恒、全力推进的重大项目,也是该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2016年2月,福和北村七组、八组列入扶贫易地搬迁安置项目,2016年12月底完工并正式入住,惠及34户191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困局,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进新家的罗贵林表示:“现在的房间宽敞明亮,自来水、无线网、通村公路全都接通了,这样的生活是以前想象不到的。”

整治环境 美丽村庄未来可期

生态宜居是乡村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对此,福和村投入544万元实施北村七组、八组安置点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大荚豌豆基地管网工程、蔬菜基地大棚、安置点村内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等,实施村规明约,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扮靓美丽村庄。

现今,走在北村七组、八组搬迁安置点,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构成了一幅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交融的美丽画卷。

“未来,我们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辟一条集生态农业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新路径。”在福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吉昆心里,福和村未来发展蓝图已经明晰。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福和村未来可期。(张丽君)

(责任编辑:黄俊飞)
Back to Top